武漢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于2019年11月22日揭牌成立。該研究院是依托于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聯合數學與統計學院、電子信息學院、測繪學院等17個校內單位共同建設的大型跨學科研究平臺。
研究院將努力實現三項主要職能,即:攻關人工智能重大基礎理論難題和“卡脖子”技術問題,培育人工智能核心競爭力;致力于人工智能一級學科的建設,形成本、碩、博一體化的完整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ǎng)體系;為多學科的發(fā)展賦能,提升武漢大學綜合實力,推動湖北省、武漢市人工智能產業(yè)發(fā)展。
研究院還將引進和培養(yǎng)一批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才,開展多層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落地,使之成為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多學科交叉應用技術創(chuàng)新、相關領域學者學術交流的平臺,為武漢大學各學科發(fā)展和科技創(chuàng)新服務。
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是“雙一流”建設高校。
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chuàng)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國立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yī)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大學在國內高校中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各項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整體實力明顯上升。2000年,武漢大學與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y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揭開了學校改革發(fā)展的嶄新一頁。合校十多年來,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
一百多年來,武漢大學匯集了中華民族近現代史眾多的精彩華章,形成了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積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培育了“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學精神。
學校占地面積5195畝,建筑面積272萬平方米。
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yī)、管理、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yī)學六大學部34個學院(系)以及3所三級甲等附屬醫(yī)院。
學校有123個本科專業(yè),有10個一流建設學科,58個一級學科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47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有42個博士后流動站。武漢大學名師薈萃,英才云集。學?,F有專任教師3771人,其中正副教授2930余人。
武漢大學積極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資源優(yōu)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yè)化的方式,與企業(yè)和科研機構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合作,共同建設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的平臺,聯合創(chuàng)辦了7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y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了學校的發(fā)展。
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學者充分發(fā)揮“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積極探索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保證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漢大學提出“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新理念,培養(yǎng)“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復合人才,積極探索適應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學?,F有普通本科生29292人,碩士研究生19391人,博士研究生7738人,另有外國留學生2116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yǎng)了5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余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4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75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
百余年的風雨,百余年的砥礪,百余年的輝煌。武漢大學將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辦人民滿意的大學為宗旨,以謀求人類福祉、推動社會進步、實現國家富強為己任,凝心聚力,求真務實,開拓進取,開啟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征程!
科技不斷在發(fā)展,人臉、指紋、掌紋、聲紋等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指紋支付...
如果我們站在今天這個時點回頭望,會發(fā)現科技永遠是大步向前的,無人機、無人倉、無人超市,無人...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人工智能越來越被人關注,也對人們的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在人工智能領域,應用...
一提到人工智能(AI)就想著機器人?一提到機器人就想到科幻大片?其實人工智能遠不止于此,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