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炒房,90后炒幣,00后炒鞋。但凡具有稀缺屬性的商品,都能炒作一番。這不,盲盒就火了。
那么,究竟誰在炒作盲盒,盲盒是怎么被炒火的呢?
盲盒雖新鮮,卻是“冷飯熱炒”。
所謂盲盒,就是指盒子上沒有任何標志或樣式,打開后才能知道里面的物品是什么?,F(xiàn)有市場上的盲盒一般內(nèi)含小型玩偶手辦。
而早在明治時期,日本商家就開始玩這種小套路。他們將多件商品裝進袋子中,搭配出售,稱為“福袋”,消費者需要購買后才能知曉袋子中的商品。由于袋子里的商品極其實惠,因此大受日本消費者歡迎。
這讓中國商家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90年代末,小浣熊就憑借一套水滸英雄卡,讓不起眼的干脆面風靡全國校園。甚至有學生拆開包裝后,扔掉方便面,只為了英雄卡。
但中國人的聯(lián)想能力遠比日本人豐富。
早幾年,有人在地攤上擺出一堆快遞盒,聲稱是“快遞丟失件”,消費者只需花10-20元即可買走。盒子里的東西未知,有可能是手機、平板,也可能是耳機、小玩具。實際上,這只是一場“江湖騙局”,快遞件內(nèi)的東西一文不值。
時間再拉近點,還有在各大商場出現(xiàn)的“幸運盒子”,套路與快遞丟失件如出一轍,此前曾被曝光過盒子內(nèi)的商品為三無產(chǎn)品。
和快遞丟失件、幸運盒子不同,盲盒不是騙局,但的確存在炒作嫌疑。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p>
盲盒的目標消費人群是手辦收藏者。之所以火,就因為它是“巧克力”。享受包裝拆開那一刻的驚喜或失望,并引起他們的購買欲——雖知道里面是手辦,但仍期待著能買到自己心儀的款式、顏色和主題。
盲盒的定價也相當巧妙。市場上一個盲盒的價格是50元不等,乍一看很貴,但轉(zhuǎn)念一想,一個普通手辦就要120元以上,以低一倍的價格購買盲盒,還是賺了。
上文提到,盲盒內(nèi)的商品多數(shù)是手辦玩具,消費者以年輕人居多。一組由盲盒制造商提供的用戶數(shù)據(jù)顯示:購買盲盒的用戶中,18~24歲的占32%,25~29歲的占26%,30~34歲的占20%。
毫無疑問,Z世代已經(jīng)成為盲盒玩家的主力軍。
這個玩家群體多數(shù)心智尚未或剛成熟,消費沖動,為了更大程度刺激他們的賭徒心理,盲盒生產(chǎn)商還會在系列中增加一個隱藏款,屬于稀缺品。
隱藏款的出現(xiàn),勾出了玩家們的收集癖,就和收集英雄卡一樣。很多手辦玩家為了得到隱藏款,甚至不惜買上百個盲盒,即使沒能得到隱藏款,因為賭徒心理的魔爪的存在,他們依舊會往下一個盲盒里“砸錢”。
盲盒盛行的背后,還離不開二次元文化的推動。
盲盒中的手辦玩具多與二次元動漫緊密聯(lián)系,因此生產(chǎn)商會聯(lián)手動漫廠商,為時下大火的IP量身訂造盲盒,通常兩到三個月就會推出一個系列盲盒。也有動漫廠商會獨立生產(chǎn)。
在炒作之風尚未刮起時,市場上的盲盒多為數(shù)十元,低消費門檻使得更多年輕的二次元玩家涌入,也為炒作者制造了機會。
隨著非盲盒玩家的入局炒作,市場上的隱藏款盲盒已被炒至數(shù)千元的高價。
盲盒,已經(jīng)變成了潘多拉魔盒。
沒有人知道這個魔盒什么時候會被關上,也沒有人會關心,因為眼下無論是消費者,還是炒作者、商家,都是既得利益者:
消費者收獲了滿足精神需求的手辦,炒作者和商家收獲了裝滿錢幣的口袋。
一條船上的人都在狂歡,只有我們這些看客在口誅筆伐。
因為魔盒里已經(jīng)有了泡沫。
市場經(jīng)濟向來對投機倒把者頗為厭惡。一款造價不足數(shù)十元的盲盒,被炒至數(shù)千元的高價,破壞市場良性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造成的泡沫將會使盲盒價格暴漲或暴跌。
2009年,比特幣誕生,關注到它的人很少,1萬個比特幣只能換2塊披薩;2019年,比特幣被炒火多年,1個比特幣能換2000多塊披薩。但是,后踏入幣圈的人,注定都是被收割的韭菜,無法承受住暴跌。
盲盒在這番炒作下,必然也會陷入“比特幣怪圈”,注定會有一波韭菜被割。
更有甚者,會借機生產(chǎn)“盲盒垃圾”,以盜版冒充正品,擾亂市場秩序,其獲利之豐厚恐怕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