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中藥材,為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干燥成熟果實。蔓荊子的功效與作用主要是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常用于外感頭痛,偏正頭風,昏暈目暗,赤眼多淚,目睛內痛,齒齦腫痛等。注意,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蔓荊子,中藥名,為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蔓荊子又叫,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蔓荊、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草、白背楊、水捻子、白布荊等。
蔓荊子:圓球形,直徑4~6毫米,黑褐色,密布淡黃小點。多數(shù)底部有宿萼包被大半個果實,邊緣有五個小裂片,常裂成兩瓣,灰白色,密生細絨毛。體質堅硬不易碎。橫斷面灰白色,有棕色油點,內分四室,每室有種子一枚。種仁白色,有油性。氣芳香,味淡。以粒大,均勻飽滿,無雜質者為佳。
炒蔓荊子:形如蔓荊子,表面油黑色,無宿萼及果柄。
蔓荊子炭:形如炒蔓荊子,表面黑色。
單葉蔓荊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主產(chǎn)于山東、江西、浙江、福建等省。
蔓荊分布于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主產(chǎn)于廣東、廣西等省區(qū)。
采收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植株,干燥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干燥。
炮制方法
蔓荊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生品擅于發(fā)散風熱,多用于風熱表證。
炒蔓荊子:取凈蔓荊子置鍋內,用中火加熱,炒至白膜(宿萼)呈焦黃色,并有香氣逸出,放涼,搓去白膜,篩去灰屑。炒后可緩和辛散之性,便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多用于清陽不升、耳竅失聰、兩目昏糊。
蔓荊子炭:取凈蔓荊子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黑色,及時噴淋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攤晾。歷代對蔓荊子的炮制方法有去萼、去白膜、清炒、酒炒、清蒸酒蒸等。其中廣泛應用的為清炒法。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風熱感冒,頭昏頭痛:蔓荊子辛能散風,微寒清熱,輕浮上行,解表之力較弱,偏于清利頭目、疏散頭面之邪。
目赤腫痛,耳鳴耳聾:蔓荊子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適用于醫(yī)診為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急性氣管炎、病毒性肺炎、頭痛、偏頭痛等屬于風熱表證者,急性結膜炎、耳鳴、耳聾等屬于風熱上攻者。
maigoo了解到,蔓荊子還有一定的鎮(zhèn)靜、止痛、退熱作用。蔓荊子黃素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蔓荊葉蒸餾提取物具有增進外周和內臟微循環(huán)的作用。
蔓荊子枕頭屬于草藥保健枕。蔓荊子做枕芯,可疏風散熱、具有緩解頭暈頭痛、清腦醒神等作用。詳細>>
配方材料:蔓荊子1兩,防風1兩,獨活1兩,黑參1兩,梔子仁1兩,車前子1兩,黃芩1兩,甘菊花1兩,甘草(炙)1兩,秦皮1兩,地膚子1兩,細辛1兩半。
功能主治:肝臟壅熱,風毒所攻,眼赤腫痛,生胬肉侵睛。
出處:《醫(yī)方類聚》卷六十七引《神巧萬全方》
蔓荊子有毒嗎?蔓荊子的臨床觀察無毒。在常規(guī)劑量內水煎服沒有不適反應。長期服用或大劑量30g水煎服也沒有明顯副作用。買購網(wǎng)健康編輯建議,用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使用。
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過敏體質者慎用。不宜超大劑量使用。
內服:煎湯,6-10g;或浸酒;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湯外洗。
頭風:蔓荊子二升(末),酒一斗。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千金方》)
風寒侵目,腫痛出淚,澀脹羞明:蔓荊子三錢,荊芥、白蒺藜各二錢,柴胡、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勞役飲食不節(jié),內障眼?。?/strong>黃芪、人參各一兩,炙甘草八錢,蔓荊子二錢半,黃柏三錢(酒拌炒四遍),白芍藥三錢。上嚼咀,每服三、五錢,水煎。(《蘭室秘藏》蔓荊子湯)
《本草綱目》:“蔓荊實,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癥?!?/span>
《本草匯言》:“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之藥也。前古主通利九竅,活利關節(jié),明目堅齒,祛除風寒風熱之邪。其辛溫輕散,浮而上行,故所主頭面虛風諸證。推其通九竅,利關節(jié)而言,故后世治濕痹拘攣,寒疝腳氣,入湯散中,屢用奏效,又不拘于頭面上部也?!?/p>
《本草新編》:“蔓荊子,佐補中藥以治頭痛最效,因其體輕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單恃一味,欲取勝于俄頃,則不能?!?/p>
《神農本草經(jīng)》:“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p>
《名醫(yī)別錄》:“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p>
播種、扦插、壓條、分株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繁殖為主。
扦插繁殖:春、秋季均可進行,但以春季扦插為好。在3月下旬或9月下旬,剪取一二年生健壯枝條,取其中段,截成長20-30cm帶有2-3個節(jié)的插穗;按株行距6cm×5cm插入苗床;育苗期應經(jīng)常澆水,保持苗床濕潤,并適當追肥。秋季扦插者翌年春4月上旬移栽;春季扦插者當年秋季定植。
種子繁殖:在秋季采收成熟果實,與2倍濕細砂拌勻,堆放陰涼通風的室內,翌年4月上、中旬播種,將果實搓去外殼,用35-40℃溫水浸泡1晝夜,撈出稍晾后,與混合糞肥的火灰拌勻,條播于苗床,苗期注意澆水,適當追肥,當年春季育苗,幼苗當年高30-40cm,秋后定植。
壓條繁殖:5-6月間,選一二年生的健壯長枝,用波狀壓條法,每隔40-50cm埋入土中,深約15cm,壓實。待長出不定根后,分段截斷,帶根定植。
分株繁殖:在4月上旬或7月上旬,隨挖隨栽。定植在秋季或春季,植株落葉后至萌芽前進行,按株行距1m×1.3m開穴,施土雜肥與土壤混勻,每穴栽2-3株,填土壓實,澆透水。
田間管理:定植后1-2年,在春季萌芽前,6月和冬季落葉后各中耕除草1次,冬季中耕結合培土。追肥在定植后的前2年以施人畜糞水為主,第三、第四年開花結果后,應增施堆肥和磷肥,每年施肥2次,第一次在開花前,第二次在修剪后,在花期可噴施1%過磷酸鈣水溶液1-2次。在地勢低洼的地段,雨季要注意及時排除積水。冬季休眠期,應剪除枯枝、老弱枝、病蟲枝及徒長枝,對生長多年長勢衰退的植株應進行更新,即在離地面30cm處將老枝全部剪除,增施肥料,促其多發(fā)健壯新枝。在新枝長至1m多高時,要及時打頂,太高的枝要進行彎枝,均可促其多發(fā)新枝、多結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