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材質(zhì)的扇子比較好
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桿、蒲草等也能編強或制成各種千姿百態(tài)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yōu)美,構造精制,經(jīng)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鉆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以檀香扇(江蘇)、火畫扇(廣東)、竹絲扇(四川)、綾絹扇(浙江)最為出名,并稱中國的四大名扇。
1、火畫扇:始創(chuàng)于清代同治末年,后來工藝逐步發(fā)展,制作時選薄玻璃扇兩柄,合成一柄雙面扇,然后用一種特制的火筆作畫而成,清秀典麗,永不腿色,是欣賞收藏的精品。
2、檀香扇:檀香扇是用檀香木制成的各式折扇和其他形狀的扇,主要使用對象為女性,亦稱為文扇。檀香木,又名旃檀,白者白檀,皮腐色紫者紫檀,木質(zhì)堅硬。檀香木制成檀香扇具有天然香味,用以扇風,清香四溢。
3、竹絲扇:俗稱“龔扇”,有燦若云錦、薄如蟬翼的美評。扇面多是桃形,形似紈扇,是用細如絹絲的竹絲精心編織而成的。它顏色嫩黃,薄而透光,綿軟而細膩,恍若織錦,圖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鳥蟲魚,無不惟妙惟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絲質(zhì)扇墜,簡直玲瓏剔透,精美絕倫,被譽為巧奪天工的國寶。
4、綾絹扇:是宮扇的一種,原是貴族婦女的賞玩之物。用細潔的紗、羅、綾等制成的一種扇子。一般多圓形,故又名“團扇”。亦有腰圓、橢圓和“鐘離式”等。以蘇州生產(chǎn)的最精良。造型美,畫面精。用鐵絲作外框,用絹糊面,彩帶沿邊。以繪畫、刺繡、緙絲、抽紗、燙花、通草貼花等作扇面裝飾。
二、扇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1、扇子的扇骨材質(zhì)有幾種
扇骨一般用竹、木制作,也有象牙、獸骨、牛角、漆雕等材質(zhì)。竹制的扇骨除常見的玉竹、白竹,還有棕竹、湘妃竹、佛肚竹等名貴品種。木制的有紫檀、白檀(檀香)、黃楊、桃絲、雞翅、楠木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扇面書畫除講究名家揮毫外,扇骨的制作也極盡奢華,材質(zhì)有紫檀、烏木、玳瑁、象牙、斑竹、獸骨等。
①竹
竹子在我國有著極為豐富的資源,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等地。品種繁多,約250余種。竹子具有硬度高,耐磨,柔韌性強,富有彈性,易于雕刻等特性,遂逐漸取代木制扇骨,成為制骨材質(zhì)中的主流。
玉竹與油竹:均出自毛竹,且以陳竹為貴材,特別是近根部質(zhì)地細密者為上。帶竹青的毛竹經(jīng)水磨打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后,潔凈呈青白色的稱玉竹,呈褐色如舊竹的稱油竹。
玉竹骨的使用最為普遍,它如玉般晶瑩剔透的表里尤為文人雅士所青睞。
斑竹:即“湘妃竹”,因外皮生有大小疏密不等的褐色斑點而得名。另有一種梅鹿竹(梅篆竹),竹身遍布大小不一的圈點,狀似獸斑。梅鹿竹較湘妃竹稀少,好的梅鹿竹更是少見。斑竹是制作扇骨的上佳材質(zhì),多用于十六檔、十八檔、二十檔扇。一般用做大骨,偶爾用做小骨。現(xiàn)有在普通竹子上烙燙斑紋從冒充斑竹,可觀斑紋處,凸者為真,凹者為假。
羅漢竹:也叫佛肚竹。特點是竹節(jié)相距較近,中間圓凸,猶如彌勒佛的肚子。羅漢竹不太粗,對剖后恰為兩片對稱的大骨材料。一般用做十六檔以上的扇骨。由于羅漢竹造型奇特,別具天趣,材料又很難得,故為竹骨家族中的名品。
棕竹:也叫棕櫚竹,為常綠叢生灌木,干細而堅韌。棕竹色深,皮與肉中都帶有明顯的深黃色條紋。棕竹骨常為素骨,簡單清雅,常用于十八檔以上的扇骨。棕竹較細,難尋大骨之材。淺色象牙與深色棕竹的組合,象牙大骨,棕竹小骨,黑白相映,別具一格。
②木
木制扇骨的使用雖不如竹骨普遍,但它的產(chǎn)生年代要遠遠早于竹骨。最早的木骨為松木和檜木。其后,木骨家族不斷壯大,出現(xiàn)烏木、雞翅木、花梨、紫檀等。
烏木:烏木產(chǎn)于我國廣東及印尼等地,木色烏黑,富有光澤,重硬細致,紋理幾不可辨。烏木是木質(zhì)扇骨中最常用的材料,自明代起用于扇骨制做,俗稱“黑紫檀”。烏木骨有工有素,素者居多。但清代烏木骨大多有工。烏木骨常與其他材質(zhì)配合使用,如烏木大骨,玉竹小骨。烏木較少用做坤扇扇骨,較多用做直式方頭的十六檔以上的男扇。
雞翅木:因生有深淺交錯,狀似雞翅的天然紋理而得名。常用做十六檔至二十檔書畫扇。與之搭配使用的多為竹骨。雞翅木柔韌性差,易折斷,在收藏時需注意保護。
黃楊木:常綠小灌木,材質(zhì)堅韌細密,富有光澤,無鬃眼。黃楊木扇骨較少見,通常有雕工,一般為陽文圖案或透雕。
紫檀:紫檀素有木中極品之稱,木質(zhì)堅硬,密度大。紫檀顏色基本為棕紫色至黑紫色,布有細小鬃眼。紫檀多用做九檔、十一檔、十六檔、十八檔男扇。因木質(zhì)名貴,極少施工。紫檀還常用做聚頭處的裝飾。
檀香木:制作扇骨用的檀香木專指白檀。白檀質(zhì)地松軟,有一種強烈而持久的獨特香味,不僅令人心曠神怡,還能防蟲防蛀。檀香木既可用于坤扇,也被用于男扇,或工或素,有時也與其他材質(zhì)配合使用。
楠木:常綠喬木,產(chǎn)于我國云、貴、川、湘等地。木質(zhì)堅硬細膩。楠木扇骨大多有工。
③牙角
象牙:象牙色調(diào)柔和,質(zhì)地細密,宜于施雕,是扇骨材質(zhì)中最為名貴的。
象牙扇骨存世較多,以九寸以上的大扇為貴,猶以十六檔、十八檔牙骨最為收藏家看好。九檔、十一檔日式牙骨,因大骨較窄,檔數(shù)較少,價格也相應偏低。象牙也可做小骨,為了省料,常將穿入扇面的部分易為竹子等其他材質(zhì)。牙骨也常與烏木、紫檀、黑漆、棕竹搭配使用,既省材,又因顏色反差,形成素雅高貴的美感。帶有精美雕工的象牙扇骨尤為珍貴。
獸骨:一般為牛骨和駱駝骨。經(jīng)過漂白、磨光、上蠟等加工程序后制成的扇骨,粗看上去與象牙骨相仿,常被不識貨者認作牙骨。其實仔細觀察不難分辨二者的區(qū)別。象牙細膩光潔,肉眼可以觀察到美麗的天然牙紋(“人”字紋或網(wǎng)狀紋)。獸骨經(jīng)過磨光處理,依然不如象牙光潔,表面布滿微小的砂點和鬃眼,俗稱“骨眼”。此外,獸骨的比重小于象牙,掂在手中有輕、飄之感,而象牙在手中掂拭則有重壓感。
玳瑁:玳瑁是一種大型海龜,產(chǎn)于我國黃海、東海、南海及熱帶、亞熱帶沿海。以其背甲制作的扇骨稱為玳瑁骨,質(zhì)似牛角,平滑光潔,有呈半透明狀的褐色與淡黃色相間的花紋。玳瑁骨有一定韌度,常用做小骨,并與象牙大骨相配,雍容華貴,盛行于清代。
2、扇面材質(zhì)
扇子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后,扇子才開始用來搖風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直到今天,制作扇子扇面的材料形成了以緙絲、綾、羅、真絲、歐根紗、宣紙為主的七大面料。
①緙絲
緙(kè)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tǒng)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和摹緙名人書畫。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是常見制作團扇的材料。
②羅
運用羅綢織法使織物表面具有紗空眼的花素織物統(tǒng)稱羅類絲綢。它是純蠶絲織物,這樣的扇面特點是面料風格雅致,質(zhì)地緊密,結(jié)實,紗孔通風,透涼。
③宣紙
宣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古典書畫用紙,是中國傳統(tǒng)造紙工藝之一。宣紙“始于唐代、產(chǎn)于涇縣”,因唐代涇縣隸屬宣州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迄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由于宣紙有易于保存,經(jīng)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的原材料主要是青檀,配料是稻草等農(nóng)產(chǎn)品。宣紙按加工方法分為原紙和加工紙。按紙張洇墨程度分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熟宣是采用特種再加工技術形成更多花色品種的加工宣紙,主要分蠟宣、礬宣、色宣、色礬宣等百余種。
④真絲
真絲材質(zhì)一般指蠶絲,包括桑蠶絲、柞蠶絲、蓖麻蠶絲、木薯蠶絲等。真絲被稱為“纖維皇后”,以其獨特的魅力受到古往今來的人的青睞。蠶絲纖維是唯一得到實際應用的天然長絲纖維,由蠶改粘液凝固而成。蠶絲纖維因蠶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種,其中有食桑葉形成的桑蠶絲纖維、食柞樹葉形成的柞蠶絲纖維以及食木薯葉、馬桑葉、蓖麻葉形成的其他野蠶絲纖維。桑蠶絲纖維和柞蠶絲纖維可以把長絲纖維的形態(tài)保留到集束形成的長絲紗中,其他的幾種野蠶絲纖維只能被改形為短纖維用紡織加工。
⑤綾
綾扇面材質(zhì)是中國傳統(tǒng)絲織物的一類。最早的綾表面呈現(xiàn)疊山形斜路,“望之如冰凌之理”而故名。綾有花素之分。綾類絲綢按原料分為有純桑蠶絲織品、合纖織品和交織品。綾類織物的地紋是各種經(jīng)面斜紋組織或以經(jīng)面斜紋組織為主,混用其它組織制成的花素織物,常見的綾類織物品種有花素綾、廣綾、交織綾、尼棉綾等。
⑥歐根紗
歐根紗是通過將錦綸或滌綸母絲通過加彈假捻加工,而后分絲制備而成的一種毛感單絲,亦叫格林紗。質(zhì)地透明或半透明的輕紗,多覆蓋于緞布或絲綢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