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為古代哺乳動物象類、犀類、三趾馬、牛類、鹿類等的骨骼化石,由磷灰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粘土礦物組成。具有鎮(zhèn)心安神,平肝潛陽,固澀,收斂之功效。
龍骨是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犀牛類、三趾馬等的骨胳的化石。挖出龍骨后,除去泥土及雜質(zhì)。五花龍骨質(zhì)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常用毛邊紙粘貼。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至淡棕色,多較平滑,有的具縱紋裂隙或具棕色條紋與斑點。
質(zhì)硬,砸碎后,斷面不平坦,色白或黃白,有的中空。關(guān)節(jié)處膨大,斷面有蜂窩狀小孔。吸濕力強。無臭,無味。以質(zhì)硬、色白、吸濕力強者為佳。
五花龍骨又稱五色龍骨(《廣利方》)。呈圓筒狀或不規(guī)則塊狀。直徑5~25cm。淡灰白色、淡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夾有藍(lán)灰色及紅棕色深淺粗紅不同的花紋,偶有不具花紋者。
一般表面平滑,有時外層成片剝落,不平坦,有裂隙。質(zhì)較酥脆,破碎后,斷面粗糙,可見寬窄不一的同心環(huán)紋。詳細(xì)>>
用于精神抑郁,癥見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常與生龜板、菖蒲、遠(yuǎn)志各等份研末水丸服。
用于高血壓所致的頭痛頭暈、煩躁等證,常與牡蠣、生白芍、白薇、菊花、鉤藤等同用。
用于遺精、帶下、自汗、盜汗、月經(jīng)過多等證,常與煅牡蠣、山藥、海螵蛸、茯苓等同用。
用于瘡瘍潰腐久不收口及臍瘡流水、金瘡出血等證,與枯礬各等份研末外用。詳細(xì)>>
1、生龍骨與生牡蠣,都具有重鎮(zhèn)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的功效,均入于肝、腎二經(jīng)。生龍骨又偏入心經(jīng),所以重鎮(zhèn)安神作用比較突出;而生牡蠣的重鎮(zhèn)安神作用雖不比生龍骨強,但其軟堅散結(jié)之長則是獨特的。由于二味均具有固澀作用,故治療遺精、早泄,常常并用。龍骨味甘澀,性微寒,主入心、肝二經(jīng),可震懾浮陽,重鎮(zhèn)安神,斂肺腎,固精斂汗,收斂固脫,兼有止血止痢的作用。
2、龍骨、牡蠣的配伍首見于《傷寒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方。原方所治均為誤治而致的煩躁不安、煩驚等癥。用龍骨、牡蠣斂其浮陽,安神定志。但龍骨偏于安神定志,牡蠣偏于收斂浮陽。但在《金匱要略》中,又將二者用于治療男子遺精、女子夢交。如桂枝龍骨牡蠣湯,目的在于收斂腎中之浮陽,以使陰精內(nèi)藏于腎,無滑泄之虞。特別是對于夢遺者,尤當(dāng)選用。
3、龍骨、牡蠣為臨證常用的平肝息風(fēng)、收斂固澀藥對。龍骨為古代大型哺乳動物如三趾馬、犀類、鹿類、牛類、象類等的骨骼化石。性平,味甘、澀。歸心、肝、腎經(jīng)。具有平肝潛陽、鎮(zhèn)靜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牡蠣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大連灣牡蠣或近江牡蠣的貝殼。性微寒,味咸。歸肝、膽、腎經(jīng)。具有重鎮(zhèn)安神、潛陽補陰、軟堅散結(jié)的功效。詳細(xì)>>
材料:龍骨、油豆腐、茼蒿、鹽、味精。
做法:
1、將龍骨清洗焯水,油豆腐、茼蒿清洗切開。
2、將已焯好的龍骨下入高壓鍋中,加適量的料酒。
3、加入一些清水。
4、隨后,蓋上蓋用中小火燒煮10分鐘后關(guān)火。
5、燜至沒氣后開蓋。
6、接著,合入油豆腐翻動一下煮開煮上3分鐘。
7、然后,合入切好的茼蒿翻動一下煮開。
8、最后,加適量的鹽、味精,調(diào)味翻勻,即成。
材料:龍骨500克,玉米棒1根、鹽5克、胡椒粉3克、雞精5克、料酒15克、蔥片10克、姜片8克。
做法:
1、玉米棒洗凈,切塊。龍骨剁段,飛水備用。
2、鍋置旺火上,加水燒開,放入玉米棒、龍骨,燒開后打去浮沫,倒入沙鍋內(nèi)。
3、加料酒、蔥姜片,改用小火燉40分鐘,加鹽、雞精、胡椒粉再燉10分鐘即可。
材料:阿膠15克,龍骨15克,艾葉6克,糯米50-100克。
做法:先煎龍骨及艾葉,去渣取汁,后入糯米煮粥,臨熟,將搗碎的阿膠放入粥中,攪勻令烊化。
用法:空腹服食。
功效:養(yǎng)血、止血、安胎。治血虛失養(yǎng)、沖任虛寒而致妊娠胎動不血等。
材料:生龍骨、生牡蠣、杜仲各15g,枸杞、菟絲子、北沙參各10g,黃柏、炙甘草各6g,砂仁3g。
做法:
1、將剁好的龍骨洗凈,放入適量的水,在沙煲中煮滾。
2、將海蠣干和杜仲稍稍沖洗,并瀝干,再將姜片和蔥放入湯中。
3、蓋上鍋蓋,大火燒開后,關(guān)小火。燉2小時即可。
功效:補腎固精,調(diào)攝下元。
龍骨幾乎無副作用,在臨床觀察暫時無發(fā)現(xiàn)龍骨出現(xiàn)不良反應(yīng)。
古書記載《本草經(jīng)集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藥性論》:“忌魚”,并有濕熱、實邪者忌服龍骨。詳細(xì)>>
1、五花龍骨:又名青化龍骨、花龍骨。外形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全體淡黃白色,夾有藍(lán)灰色及紅棕色的花紋,深淺粗細(xì)不一;表面平滑,時有小裂隙;斷面多粗糙;質(zhì)硬而脆,容易片片剝落而散碎;吸濕性強,以舌舐之有粘舌的吸力;聞之無臭,口嘗無味。
2、白龍骨:為不規(guī)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較光滑,有的具紋理與裂隙,或具棕色條紋和斑點;質(zhì)硬,斷面不平坦,色白,細(xì)膩如粉質(zhì);吸濕力亦強。
偽品龍骨一般較真品龍骨骨骼小或呈不規(guī)則塊狀,表面附著較多的白色粉未,砸開可見骨質(zhì)部分,斷面多呈蜂窩狀小孔(系風(fēng)化而成),不具備真品的各項特征;以舌舐之無吸濕力。
《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載:“龍骨,質(zhì)最黏澀,具有翕收之力,故能收斂元氣,鎮(zhèn)安精神,固澀滑脫?!薄侗静莘暝芬噍d:龍骨“澀可以去脫,入肝斂魂,收縮浮越之氣,……為收斂精氣要藥?!倍鴤纹俘埞遣痪哂姓嫫俘埞堑纳鲜龉π?,故不可代替龍骨藥用。詳細(xì)>>
一、凈制 除去雜質(zhì)及泥沙(《藥典77》)。
二、切制 打碎(《藥典77》)。水飛,取龍骨塊,煅至紅透,冷后研末,過100目篩,放置乳缽中,加水飛至極細(xì),曬干,研細(xì)(《湖北》)。
三、炮炙
1、銀制
(1)取凈龍骨,砸成小塊,置無煙的爐火上或置適宜的容器內(nèi),煅至紅透,放涼,取出,碾碎(《藥典》)。
(2)先用磚砌成一個圓圈,內(nèi)放1層木炭1層龍骨,最多3層,待煅紅后,放冷,吹去炭灰研細(xì)(《江西》)。
2、鹽淬
取凈龍骨塊,直接或裝入罐中,置武火上煅至紅透,取出,立即噴灑食鹽水,冷后研碎。每凈龍骨500g,用食鹽6.5g,化水適量(《湖北》)。
3、朱砂制
取煅后龍骨,搗成碎末與朱砂拌用(《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