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又名大佛寺、大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大觀鎮(zhèn),地處于茂密森林的青峰山,開基于清康熙甲子,距今三百余年,原寺為明末張獻忠焚毀;現(xiàn)在的普照寺是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重建的,但依然保持了仙氣之感。
普照寺早期叫“金花廟”,供奉的是鎣華祖師,是由一座家族棄祠改建而成的貧窮小廟,“無食以養(yǎng)僧,無房以妥神”。
普照寺原始的宏偉格局雖大部分被毀,但藏經(jīng)樓及船形石舫式的普同塔,對于研究佛教文化及建筑仍具有較高的價值。
普照寺院占地十二畝,呈南北長方形。全寺房舍三百六十五間,分二十四院落,整體布局依山勢建,既無擁擠感,亦不覺松散,既非直線沿中軸排列,總體卻又不失重心,是一座姿勢雄渾,氣態(tài)磅礴,交錯有致,打破呆板對稱的建筑群。
縱深三進大院,山門三大間,兩邊是“水陸寺"。進山門第一進院,迎面為正殿,是穿心過堂式,東西五間,殿高六米,青磚,上復(fù)合瓦,闊門大窗。門檻高盈尺,六扇扣欞門扇。室內(nèi)正中坐一高八尺銅鑄佛像,東西各有高七尺四寸的石雕坐姿佛像。
殿前靠西,有鐘樓一座,方形,亭式,內(nèi)懸一青銅巨鐘。單縣八景之一的“普照鐘聲",即指此處。殿東有廂房三間,中有銅鑄佛像一座,坐姿高三尺。殿前有石雕大香爐。此院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各有石碑兩座,皆系重修記事碑,其中東西部西邊的一座碑,系康熙年間重修時所立。
正殿東西兩側(cè),皆是通向第二進院的通道。亦可從正殿中穿過。第二進院中主體建筑,乃萬歷年間圓祥和尚主持建造的藏經(jīng)閣,因其閣二層,故又稱藏經(jīng)樓。東西五間,下層正中有銅鑄關(guān)帝像一座,高七尺,坐姿。穿堂式。上層乃藏經(jīng)處。閣前右方,有雷鯉書藏經(jīng)閣碑。東西廂房各三間,內(nèi)有多位泥塑佛像。穿藏經(jīng)閣,是第三進院落,是僧人居住生活之處。
08:00-17:00
乘車路線:可乘坐公交102到大觀鎮(zhèn)下車,乘火三輪直接到寺內(nèi);或到大觀鎮(zhèn)普照寺路口,沿公路直走到山腳下,爬山進寺。
自駕路線:從成都出發(fā),走成青快速通道,直走到青城山腳下的十字路口,向右為青城山,直行則到普照寺。
普照寺是單縣典型的寺院之一。第一,它歷史悠久,一次次修葺,是古寺中保存較久、較為完好的大寺。從明嘉靖建寺,直至民國中期,它一直存在了五百年之久。
第二,它是單縣較早的真正佛廟。其他寺廟多為“神廟",或神佛共供之廟,而普照寺卻佛像眾多,原來只供佛,而后才加進了關(guān)帝像。有了“神",但居正殿之后,所以真正的佛教信徒多來此敬拜朝奉。這里在相當長的時期,是單縣佛事活動的中心。
第三,這里的銅石佛像,為單縣其他寺院所沒有。一是形體巨大;二是造型古樸,線條較粗獷。第四,寺中洪鐘之聲,天天清晨響起,它響了幾百年,單縣一代又一代人,在鐘聲中成長,在鐘聲中生活,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和深遠的影響。
普照寺開基于清康熙甲子,距今三百余年,原寺于明末被焚毀??滴跄觊g,心蓮和尚奉鎣華像于青峰山殷姓棄祠,披荊斬棘,草創(chuàng)數(shù)椽,趨謁鄉(xiāng)望,開山建庵。
1684年至1706年,為"傳說期",僅半畝之宮,房舍數(shù)間。
1706年至1820年,建山門、鎣華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祖堂等,共計房舍32間。建木牌坊1座,石橋4道,登山石梯道500余級。
1840年,易木為石,推到原不協(xié)調(diào)布局建筑重建,至道光二十九年,初具規(guī)模。
光緒十二年,即1886年,歷時205年,普照寺建造完成。布局仿成都文殊院形制,但更宏大,計24口天井,6重大殿,樓、堂、殿、閣、廨、寮、宇、舍俱備,共365間。廟產(chǎn)田2000畝,山地6畝余,僧眾近百。
民國三十年,即1941年,普照寺已是鐘鼓逢朔望,木魚很少聞。
1970年3月至9月,縣革命委員會率人拆除普照寺,主要用以擴建灌縣鋼鐵廠,還修造了林家大石橋、廣福院大石橋、8座打米坊,修繕了大觀人民會場及機關(guān)房舍。共計拆除6重大殿,計有山門、大雄寶殿、三婆殿、下齋堂、下客堂、私塾學(xué)堂、牲畜房等建筑,原365間房舍僅遺下以藏經(jīng)樓為主體的60余間。海濱在此期間亡故。
1985年秋,圓果居士協(xié)助普照寺清理財產(chǎn),要回多件分散各處的桌、柜、椅、佛像。同時,多方游說,獲得支持和撥款,維修寺院,修復(fù)古跡,要回文物。是年,溫江、郫縣等諸山比丘尼通文、通云、昌云、圣宏、果春等來寺。
1996年5月初,啟動大雄寶殿重建工程。由濟塵大師主持,將觀音大士像移位,為大殿提供修建地基。
2001年9月19日,燃燈佛殿落成,舉行開光典禮。年底,香港呂良偉捐資修建天王殿,并供奉清代木雕韋陀像;啟動鎣華殿的修建,改建山門石道。
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全寺僧人下山為護法居士楊愛萍送觀音菩薩像。2點28分,遭遇汶川8級大地震,寺廟瞬間成為廢墟,天王殿、燃燈殿、鎣華殿、大雄寶殿、居士樓、藏經(jīng)樓、普同塔、藥師殿、觀音廣場廊坊等均有不同程度損毀,唯金觀音像及其后面的客堂完好。震后3天,普照寺立即組織自救,解放軍部隊赴寺支援、搶救佛像文物,各級政府領(lǐng)導(dǎo)、教界人士、社會慈善機構(gòu)伸出援手,雪中送炭。
2008年6月,寺院受損建筑的恢復(fù)重建工作相繼展開。
2012年,普照寺被納入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榮獲“2012年成都市和諧寺觀教堂達標單位”稱號。
普照寺曾經(jīng)是全縣百姓共有的佛廟。香爐內(nèi),有他們敬奉的香火;聚寶的大石缸中,有他們投入的錢幣;蒲團上有他們的膝痕;正殿門檻上有他們的足跡。古代單縣人,把敬仰留在這里,把希望留在這里,把美好回憶留在這里,那一杵杵鐘鳴,給他們安寧、幸福、力量。百姓們,已把自己融入了寺廟之中。這是其他任何寺廟無法做到的。
普照寺,亦未能逃避滄桑之變的鐵律,它在戰(zhàn)火中日漸頹廢,而終于坍塌凈盡,恢復(fù)了始建前的模樣。如今,只有雷鯉的題字刻石,尚存于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