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是世界比較權威的電影雜志,在電影史上影響力極大,1951年4月由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創(chuàng)辦。
以《電影手冊》編輯部為中心,團結了一批有為青年,大力推行“作者論”,由此展開了“新浪潮”的先聲。編輯部的年輕批評家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讓-呂克·戈達爾等人,成為日后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扛旗人物,這些優(yōu)秀的導演影響了世界電影的發(fā)展。在這些重要的電影作者的影響下,該雜志直到今天仍保持著獨立姿態(tài),促進創(chuàng)作實踐,關注電影本體的辦刊風格。
《電影手冊》常設的欄目主要有“作者研究”、“影片分析”、“導演訪談”,以及對許多不同的民族國家電影所做的深度報道。
“作者研究”是該雜志以每期一個重點人物的形式推出的,這些人物不但有電影史中已成經(jīng)典的大師,比如費里尼、伯格曼、帕索里尼等人,也有為新近去世的大師推出的紀念專輯,比如庫布里克和布萊松專題,同時還有對正在創(chuàng)作的電影導演進行的專題性回顧,比如阿莫多瓦專題,或是北野武專題。進入這個欄目的作者既有以拍攝藝術片而確立自己地位的電影家,也有在好萊塢商業(yè)電影領域中獨領風騷的電影導演,比如吳宇森。
“影片分析”欄目的重點是針對重要導演的新作進行評析。影評家對電影史上一些重要影片所撰寫的重要評述文章,很多都來自這個部分。比如對《筋疲力盡》、《媽媽和妓女》的介紹,都曾引起極大反響。該欄目也對電影史中的一些經(jīng)典之作進行回顧式的評介,比如對雷諾阿影片的介紹,我們幾乎在每個時期的《電影手冊》中都可以看到。
“導演訪談”是對正在拍攝新片的重要導演作現(xiàn)場采訪。在其中我們經(jīng)??梢钥吹今R丁-斯柯塞斯、伍迪-艾倫、阿蘭-帕克、王家衛(wèi)等人的面孔,而他們的肖像也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該期雜志的封面上。
1999年12月,《電影手冊》雜志現(xiàn)任主編夏爾-戴松來到北京,帶來了與這本雜志的發(fā)展歷史密切相關的幾部電影作品,在北京電影學院進行了名為“《電影手冊》雜志周”的專題放映,引起很大反響。而此前在3月,他們還在上海調查中國電影狀況,并將成果發(fā)表在《電影手冊》題為“中國國產(chǎn)”的專輯上。他們對中國新生代導演的創(chuàng)作也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同時對港臺電影也多有介紹。
該雜志創(chuàng)刊宗旨為:倡導戰(zhàn)后法國的年輕電影從業(yè)者,以“直面慘淡的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為原則,創(chuàng)作真正樸實無華、能客觀反映真實世界的電影作品,高度強調導演對電影的靈魂性作用。
法國《電影手冊》2014年度十佳名單:
1,《小孩子》(法)導演:布魯諾·杜蒙
2,《再見語言》(法)導演:讓-呂克·戈達爾
3,《皮囊之下》(英/美/瑞士)導演:喬納森·格雷澤
4,《星圖》(加拿大/美國/德國/法國)導演:大衛(wèi)·柯南伯格
5,《起風了》(日)導演:宮崎駿
6,《女性癮者》(丹麥/德國/法國/比利時/英國)導演:拉斯·馮·提爾
7,《媽咪》(加拿大)導演:澤維爾·多蘭
8,《愛很怪》(美/法)導演:艾拉·薩克斯
9,《天堂》(法)導演:阿蘭·卡瓦利埃
10,《我們善熙》(韓)導演:洪常秀
《電影手冊》創(chuàng)刊已五十年,而它與中國電影界的關系似乎才剛剛建立起來。如果說我們以前對法國電影只能是“遙望”,那么今天,我們也許有機緣對此前我們一直陌生的東西認真地“近觀”。這帶給我們的,無疑是欣喜。
2020年2月27日,《電影手冊》編輯部發(fā)布了一則聲明,由于《電影手冊》被商人和制片聯(lián)合收購,該雜志15名編輯決定集體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