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洞靈觀,即天申宮、朝陽道院,緊依張公洞。唐以前洞靈觀為寺。唐開元初,萬惠昭天師至此投簡封龍,奏復(fù)為道觀。唐明皇御賜匾額為“洞靈觀”,屬縣城內(nèi)的通貞觀,賜封庚桑楚為“洞靈真人”,亢倉子九篇為《洞靈真經(jīng)》。道家將“洞靈真人”、《洞靈真經(jīng)》歸入《道藏》,唐代時聞名于全國,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后屢遭兵毀。1994年7月,市政府風(fēng)景園林管理部門負責(zé)籌資重建洞靈觀,依山旁洞,占地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千平方米,上下8殿。同年12月,經(jīng)宜興市人民政府批準,洞靈觀正式列為道教活動場所。
洞靈觀即天申宮、朝陽道院,緊依張公洞。唐以前洞靈觀為寺。唐開元初,萬惠昭天師至此投簡封龍,奏復(fù)為道觀。唐明皇御賜匾額為“洞靈觀”,屬縣城內(nèi)的通貞觀,賜封庚桑楚為“洞靈真人”,亢倉子九篇為《洞靈真經(jīng)》。道家將“洞靈真人”、《洞靈真經(jīng)》歸入《道藏》。后洞靈觀遭兵毀。南唐保大三年,道士周敬徵繪圖奏請,遂賜營建。韓熙載撰碑記云:“青龍將關(guān)尹重來,白馬共胡僧卻去?!庇衷疲骸皧^御筆以題額,賜洞靈之美名?!彼未笾邢榉哪辏孀诘圪n金帛一新洞靈觀棟宇。乾道六年,內(nèi)侍劉能入道,請升為宮,孝宗帝賜額“天申萬壽宮”。元代,三十八代掌教天師張與材至此尋祖朝真,留有詩句:“秋風(fēng)吹衣草樹涼,巨靈守護神丹光。袖攜天香入洞府,散作云霧空蒼茫。柱杖鏗鏘響微步,石髓垂垂?jié)櫢事?。時當(dāng)相遇五百年,分明中有升天路?!痹┒觊g,住山李勛在天申宮前募建石柱6根,一如當(dāng)年華表插天。元末,天申宮廢。明洪武二年,道士陳清源復(fù)建,后廢。宣德二年,道會談惟一構(gòu)屋數(shù)楹供傳道。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道士潘朝陽募資在洞靈觀址重建,改名朝陽道院。后朝陽道士在此得道,并著有三才圖。清末又遭兵毀。
洞靈觀重建于1995年3月,與張公洞相鄰,建筑面積1500多平方米,占地近萬平方米。自山腳至山頂,重門次第,殿宇巍峨、紅墻黛瓦、綠蔭掩映,建有靈觀殿、玉皇殿、天師殿、三清殿等八座殿宇,殿內(nèi)29尊神像熠熠生輝。
唐代皇甫冉《洞靈觀》詩云:“孤煙靈洞遠,積雪暮山寒。松柏凌高殿,莓苔封古壇。客來清夜久,仙去白云殘。明月開金箓,焚香入木蘭?!?/p>
唐許渾《題洞靈觀冬青樹》詩云:“霜霰不凋色,兩株交石壇。未秋紅實淺,經(jīng)夏綠陰寒。露重蟬鳴急,風(fēng)多鳥宿難。何如西禁柳,晴舞玉闌干。”
宋蔡肇《題洞靈觀》詩云:“勝跡傳來不記年,昔聞曾駐漢神仙。赤烏方喜靈壇建,白馬俄驚梵宇遷。觀額自唐因記定,宮碑至宋有珉鐫。江南福地雖云眾,第一無過此洞天?!?/p>
民國23年,鄉(xiāng)紳儲南強重修張公洞時同修朝陽道院部分道室??箲?zhàn)時被日軍炸毀。
1994年7月,市政府風(fēng)景園林管理部門負責(zé)籌資重建洞靈觀。重建后的洞靈觀依山旁洞,占地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千平方米,上下8殿。同年12月,經(jīng)宜興市人民政府批準,洞靈觀正式列為道教活動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