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性寺又名為龍寺,是一座有著千余年歷史的佛教古寺。其始建于唐朝,時稱“孚澤廟”,為無錫較早的古剎之一。
宋淳熙年間(1174-1189),寺廟規(guī)模不斷擴(kuò)大,至明神宗時,賜“成性寺”額。明清兩代,該寺又經(jīng)多次重建或修繕,列入記載的就有7次之多。如:明穆宗時,方丈比丘、能遇重建;明神宗時,方丈寂香整修;明萬歷時,方丈又建居室;清順治時,主持僧魏大膀建五間磚木樓房(“大膀”系綽號,名不詳);清康熙時,僧闊月重建大殿;清道光時,僧微朗募修;清同治時,僧岳山重修大殿。
人們?yōu)楹螌⒊尚运路Q作“龍寺”?傳聞之一,北宋亡,康王趙構(gòu)(高宗)急促南遷至臨安途中曾避難于此。傳聞之二,明建文帝國叔父朱棣篡奪其皇位而避難于該寺。舊時民間尊稱帝皇為“真龍?zhí)熳印?,成性寺因上述兩則傳聞的緣故,習(xí)慣上稱作“龍寺”。
這里環(huán)境僻靜,是修心養(yǎng)身的佛門寶地,且有“飛塵不到之處”的美稱。寺內(nèi)有龍湫、龍井,清洌甘美勝惠山二泉。明代詩人王稚登有詩云:“泉清洗客耳,花明定僧心。”山谷中生長著葉闊枝修的“龍竹”,不僅是稀有珍品,還有著“掩護(hù)皇上避難”的動人故事。另有一處“掩馬石”,相傳避難皇帝的龍騎當(dāng)時就隱蔽在此塊巖石背后。這里還有皇上洗過手并給予洗滌更衣的“龍?zhí)丁?;有一口“龍井”,連千余畝的深山幽谷也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龍寺土幻”。該寺大部分殿宇在“文革”中被毀。1993年到2002年春,該寺的重建恢復(fù)工作基本告竣。
康王趙構(gòu)南遷臨安途中,一路被金兵緊緊追趕,終于在密林深處幽靜的成性寺找到落腳處,細(xì)細(xì)策劃,最終建成南宋王朝,與金國抗衡。到了明朝,建文帝因叔叔朱棣篡奪皇位,也曾避難于成性寺。一個寺廟有兩個皇帝避過難,后人就稱成性寺為龍寺了?,F(xiàn)龍寺有三寶為“大圓滿覺”匾額、宋朝大將李綱手書“敕賜孚澤廟”額牒碑、成性寺“鐵鶴”。寺院內(nèi)還保存著一棵有510年樹齡的古銀杏,還有當(dāng)年曾掩藏建文帝脫難的罕見的竹種--闊葉“龍竹”。生態(tài)園附近三國時的吳國名將陸遜、明萬歷年間無錫狀元孫繼皋,以及傳奇人物錢孟清等、還有近代薛福成均在此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