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景觀
如皋定慧禪寺建于何時,一說是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六二七──六四九 年)另一說在宋天禧年間(公元1017——1021年)初建,但更多人認為還是公元591年,它至少有千年歷史則是無疑的。唐朝至清朝的歷代統(tǒng)治者都推崇佛教。在如皋縣城鄉(xiāng),佛教的影響深遠。解放前,僅如城就有大小佛教寺廟六十多座。其中歷史最久、規(guī)模最大、僧侶最多的是定慧禪寺。
從十七世紀中葉起直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的近三百年中,定慧禪寺被推為如皋縣的“首富”,它擁有上萬畝的出租土地,在張家堡(今如東縣的潮橋附近),四里半渡(今海安縣丁家所附近)分設(shè)莊房負責收租。大量的田租所得,是其僧眾生活和佛事費用的主要來源,也是它久負盛名的一個原因。
1983年1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修復(fù)定慧寺并對外開放,而在十年動亂中,寺內(nèi)所藏文物悉被毀掠,和尚被趕出廟宇,佛像全被砸毀,殿堂建筑遭到嚴重破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實。而今,金像重現(xiàn),殿宇生輝,香煙繚繞,信徒和游客絡(luò)繹不絕。
建筑布局
定慧禪寺占地總面積約為十六畝。平面布局略呈回字形,外為樓堂,內(nèi)為殿宇。山門朝北,實為罕見。定慧寺最明顯的特色是寺門朝北,山門為九檁穿斗式硬山建筑,面闊三間。山門內(nèi),以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為中軸的兩側(cè),環(huán)繞著眾多的樓堂、寮房。東側(cè)有祖堂、觀音堂、影堂、方丈室、關(guān)帝殿、云水臺、功德林等,西側(cè)有華嚴樓、念佛樓、齋堂、講經(jīng)堂、寮房等,形成了“樓抱殿宇”的格局。
如今經(jīng)過大規(guī)模修復(fù)的定慧禪寺,背陰而立的山門為九檁穿斗式硬山建筑,是水磨青磚砌成,門額橫楹楷書“定慧禪寺”四個凸型金字。門前置石獅一對,門上設(shè)門簪,下安抱鼓石。進山門就是天王殿,中間迎面端坐著一尊笑容可掬的大肚彌勒佛,憨態(tài)十足,兩旁有一副耐人尋味的對聯(lián):“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無所不容”。彌勒佛背座面是韋馱天尊像,一坐一立。
殿東西兩側(cè)有四大天王塑像,一執(zhí)利劍,一抱琵瑟,一捧雨傘,一擒龍獸。傳說有四大天王執(zhí)掌乾坤,就會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面貌與姿態(tài)各異;增長天王手執(zhí)利劍,怒眼環(huán)睜;持國天王手抱琵琶,昂然上視;多聞天王手捧雨傘,面貌猙獰;廣目天王手擒龍獸,肌肉崩突??墒?,他們的劍無鞘,琴無弦,傘無骨,龍無鱗,奇妙有趣。
庭院中間安放著高丈余的寶鼎一尊,為信徒們所捐鑄。穿過庭院,沿九重石階而上,就是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殿高十多米,為九歇山式合掌形狀的串角磚木結(jié)構(gòu)。高高聳起的四個飛檐翹角上掛有銅鈴。殿背正中新安裝的高達兩米“極樂指南”,更使大殿顯得雍容壯觀。
大雄寶殿是定慧寺的主體建筑,采用合掌式串角磚木結(jié)構(gòu),四角掛有銅鈴;寶殿正中,一丈六尺高的如來佛端坐于蓮花之上,大佛額上鑲夜明珠一顆,全身用赤金貼塑,紅中透黃,光澤灼目;大佛身后佛光中有千佛相繞,姿態(tài)優(yōu)美,表情各異,被譽為中國“壁畫之王”的袁運甫教授曾在佛像前久久佇足,并即興揮毫:“當代中國佛像之冠”。藏經(jīng)樓前附卷廊,廊檐下安設(shè)密檐斗拱,樓檐下懸“法寶閣”匾一方,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所書。定慧寺八角七層觀音塔是近年重新修建的;寶塔高45米,用大理石刻觀音圣像,嵌于每層內(nèi)壁四周,共84尊。登塔俯瞰,龍游河、玉帶河繞寺而過,碧波粼粼,放生池猶如一塊碧玉鑲嵌在玉帶之上,寺院內(nèi)長年香煙繚繞、佛號陣陣,陽光中的樓、殿、堂、齋等如沐佛光,常令游人留連忘返。
大雄寶殿內(nèi)新塑的高達一丈六尺毗盧大佛(即俗稱的如來佛),頷首微笑,姿容慈祥、端坐于蓮花之上的中央。這尊巨佛身后光芒四射,千佛相繞,造型各異,姿態(tài)優(yōu)美。上界是香,花二圣,其側(cè)為梵王、帝釋,大殿東西兩廂是十八尊羅漢,每尊臉譜不同,栩栩如生,十二圓覺菩薩隱現(xiàn)于云中呈飛舞狀。毗盧大佛之背壁是“慈航普渡” 的佛山雕塑,形象地表述了善財童子先后參見五十三位名師,終于從南海普陀洛伽山觀世音那里得道的佛教故事,佛山上共塑有大小佛像一百五十尊,觀世音大士居中而坐,善財、龍女侍立兩側(cè),整個布局疏密有致,騰云駕霧,宛如仙境。
大雄寶殿的南側(cè)是“藏經(jīng)樓”,樓檐下懸掛著“藏經(jīng)樓”和當年慈禧太后手書“輝映中華”的兩塊金字大匾。
大雄寶殿東側(cè)有觀音塔,關(guān)帝殿、云水臺、方丈室、祖堂、西側(cè)有大悲樓、念佛樓、齋樓、講經(jīng)堂等。
定慧寺看點
定慧寺有九大看點:
山門朝北
這記載著如皋人民抗擊倭寇的一段歷史。定慧寺建筑特色在中華佛教建筑史上獨樹一幟,被中國著名古園林專家、同濟大學(xué)教授陳從周先生贊為“水環(huán)寺、樓包殿、山門北向,在全國獨具一格”。
定慧寺原本是山門南向的。明嘉靖年間,倭寇侵擾如皋,為了保護城里老百姓生命財產(chǎn)的安全,公元1554年修筑了城墻。由于地區(qū)擴展,新砌的城墻將定慧寺包入城內(nèi)。這樣,定慧寺北有古城河(玉帶河),南有護城濠河,西有宋朝龍圖閣學(xué)士王覿園的玉蓮池(已廢),東有寺院開浚的放生池,形成了“水環(huán)寺”的地勢。明萬歷年間重修定慧寺時,為方便起見,將山門改為北向,整個建筑亦調(diào)起來,原山門處改建成藏經(jīng)樓。
雙韋馱像
韋馱菩薩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8位護法之首,也是四大天王手下32位護法之首。傳說曾有邪魔盜走佛的舍利子,韋馱菩薩歷經(jīng)艱難,將舍利奪了回來,因此寺院都將韋馱菩薩面朝主殿,保護佛祖,護持佛法,驅(qū)除邪魔。韋馱菩薩手持的是降魔金剛杵。一般寺院金剛杵有兩種持法,一為金剛杵杵地,一為雙手合十,金剛杵橫放在手臂上。金剛杵橫放代表此寺為接待寺,金剛杵杵地代表本寺僧多粥少,不接待僧人掛單。一般寺廟只有一個韋馱,如皋定慧寺韋馱一坐一立兩尊。
這里還有一段故事,明萬歷年間,高僧性乾為重塑佛像遠赴廣西化緣。一天,他在廣西某富戶家的花園里看中一棵大旃檀(檀香)樹,可戶主卻說:“此樹常綠不凋,乃是傳家之寶。錢財可施,樹不可贈?!毙郧驹诒氐?,于是不食不眠,結(jié)跏趺坐于樹下,手敲木魚,口誦經(jīng)文。如此三日三夜,旃檀樹葉簌簌下落。富戶大驚,只得以樹相送。不料運樹船抵達揚子江口時,遇上一伙江洋大盜。眾盜匪正要動手劫樹,猛然見船頭坐一韋馱,雙目如炬,威勢逼人。大盜心驚膽戰(zhàn),向韋馱磕頭許愿,并親自將“神木”護送到寺,從此改邪歸正,皈依三寶,并根據(jù)江上所見,在定慧寺中塑造了這尊韋馱坐像。
“輝映中華”匾額
定慧寺現(xiàn)在的“輝映中華”匾額,原為“慧映中華”,乃慈禧太后親筆所書,文革中被毀,上海百歲書法家蘇局仙老人來定慧寺時,聽說后欣然提筆重新書寫了現(xiàn)在的這塊匾額。
毗盧天冠
大雄寶殿上釋迦牟尼佛是一尊毗盧主佛,頭戴毗盧天冠。這在全國寺院中較為罕見的。
獨梗蓮花座
一般寺院的佛都是端坐于佛龕之上,如皋定慧寺的毗盧主佛端坐于獨梗蓮花之上,這在全國寺院中極為罕見。
十二圓覺同處大雄寶殿
圓覺意為“圓滿的靈覺”,是在佛教中輔助行道的大菩薩。定慧寺大雄寶殿的十二圓覺,左為文殊、普眼、賢首、觀音、彌勒、凈音,右為普賢、妙覺、善慧、善見、金剛藏、威音。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是仿唐朝吳道子畫,妙相莊嚴,甚為稀有。杭州靈隱寺有記載說:“在大雄寶殿有十二圓覺塑像的寺院全國僅此一家。”靈隱寺始建于東晉(公元326年),早出如皋定慧寺二百多年。如皋定慧寺為第二家大雄寶殿中供奉十二圓覺菩薩的寺院。
海島塑像被譽為“佛像之冠”
在毗盧佛的背壁是一幅海島觀音圖,也叫“五十三參圖”,講的是善財童子修成正果過程中參拜53位名師的故事。當代壁畫大師袁運甫教授曾在這幅海島觀音圖前久久佇立,并贊譽其為“當代中國佛像之冠”。
血書華嚴經(jīng)和貝葉經(jīng)
定慧寺最南邊的藏經(jīng)樓法寶閣上,珍藏著血書華嚴經(jīng)。曾為五臺山廣濟寺的大和尚,繼為上海普濟寺方丈,后任美國佛教研究會會長、紐約光明寺住持壽冶大和尚(1908-2001)嘔心瀝血,發(fā)無上道心,刺舌尖和手指尖的血寫成一部八十卷的華嚴經(jīng)中一部藏于法寶閣。法寶閣還藏有一部珍貴的貝葉經(jīng),甚為稀有。據(jù)《如皋縣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如皋邑紳顧錫爵將從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帶回的貝葉經(jīng)21頁,施給北東岳廟(原址在北城腳水繪園河西)。50年代,始由東岳廟移至定慧寺。
緬甸玉佛
定慧寺的玉佛樓上,有一尊壽冶大和尚1990年捐贈的緬甸玉佛,長12英尺,重6.5噸,由一塊潔白的緬甸玉石精雕而成。這臥佛姿勢,佛教稱為“涅槃”。佛祖在拘尸那拉城涅槃時,是在裟羅雙樹間枕著右手側(cè)身臥著,所以此像又稱“雙林滅度”。玉佛周圍的佛龕,為故宮之舊物,據(jù)傳為慈禧太后之物。佛龕上有九十九條金碧輝煌的龍,可謂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