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河朔第一古剎, 北方佛教圣地, 全國最大的浮雕塔林, 俗稱“萬佛溝”, 又名“小龍門”。
靈泉寺原名寶山寺,有石窟247座,藝術價值。位于市區(qū)西南25公里的寶山山谷之中,周圍八山環(huán)抱,狀若蓮臺。
靈泉寺原名寶山寺,為東魏武定四年(546年)高僧道憑法師所創(chuàng)。591年隋文帝楊堅詔請寺僧靈裕法師到長安,封為全國最高僧官“國統”,統管全國寺院僧尼。唐代,寺中高僧內不乏王子帝后,仍為全國佛教中心,號稱“河朔第一古剎”?,F存單層石塔一對為我國最早石塔之一,精美的唐代九級石塔一對,隋獅一對,唐碑3通。寺院東西兩山計有石窟247座,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把靈泉寺稱為中原的“莫高窟”一點也不為過。位于安陽縣善應鎮(zhèn)南平村南的靈泉寺距今有已經1400余年的歷史,訴說著曾經的輝煌和壯觀,其氣勢和文化含量絕對是重量級的,1996年被確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簡史
佛教講究心誠則靈,因此擴大佛寺和雕刻佛像成為心誠向佛的外在標志。靈泉寺雖然早以不復存在,但遺址宏大,從中仍可以想見當年佛事興盛的情景。寺院的后山,善男信女們不斷造佛立碑,一直持續(xù)到北宋末年,留下了數以萬計的石刻佛像,被后世稱為“萬佛溝”。
唐代國力強盛,尊佛也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地步,佛教也因之獲得到了近于“國教”的地位,靈泉寺的主持相當于國師,靈泉寺在唐代進入一個頂峰。這也從靈泉寺的規(guī)模遺存中得到映證。
冬日的靈泉寺,一片蒼涼。寺門“靈泉禪寺”匾額雄風猶在。隋文帝以其雄才大略一統中國后,致力于民生建設,弘揚佛法以教化民風成為他穩(wěn)定統治的一項重要政治措施,這項措施后來一直被延用。相傳“靈泉禪寺”這四個字就是隋文帝御筆親提,這也是為數不多的皇帝的筆跡,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山門旁那靜默不語的隋代石獅也是為數不多的隋代遺存。門前的漢白玉石橋也考證也是隋代遺存,橋洞雕刻二龍戲珠的簡練刀法和唐代極富精工刀法存在明顯的差異,但仍然逼真細致。
98年參加“西部大開發(fā)記者團”的時候,到過敦煌莫高窟,石窟的佛像雕塑震撼著每一個人,你不得不驚訝于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絕然沒有想到,就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就深藏著一個堪可比美的“萬佛溝”。
“名山風景僧占多”,靈泉寺之所以擇址于此,自有其風景優(yōu)美的一面。善應鎮(zhèn)山勢起伏,景色清幽,是一個絕佳的修養(yǎng)場所。因此,“萬佛溝”也就供養(yǎng)諸多佛界的“高人”。
最起眼的是山壁上的摩崖壁。密密麻麻佛洞一個接著一個,好像趕集一樣。有的是單佛,有的組佛,這些佛雕大都是隋唐代修建而成,從一個側面見證了那個代佛教的興盛。最負盛名的是大住圣窟和大留石窟。
大住圣窟開鑿于隋開皇八年,一奇在于是該窟開鑿在整塊巨石之上,圓拱狀的窟門,尖拱的門楣,使整個石室顯的很神秘,是否暗喻著佛法無邊不是而知。
二奇在于窟門外設置了門神。門神雕像近兩米,身披鎧甲,手持武器,神色威嚴。三奇在于窟內佛像集大成者,神態(tài)各異??邇确鹣窆灿?2尊,造型精致,或古樸嚴謹,或端莊秀麗,或雍榮大度,顯示了高超的雕刻技藝。
最富韻味是六個飛天造型,那簡直就是敦煌派技法再現。飛天造型取材于歌舞仕女。那飄動的裙裾,那晃動的風玲,那回首瞬間流露出千嬌百媚的神情,感動著每一個人。整個肅穆的石窟頓時神采飛揚起來。大留石窟內現存漢白玉座佛,風格各異,也是國內不多見的精致石材雕像。
靈泉寺成為北方佛教中心后,后世很多高僧紛紛“附會”于此。他們以大留石窟或者大圣石窟為依托,開窟建塔,以期在佛法追求上有所造詣。不驚意中形成了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浮雕塔林。這些珍貴的塔林雕塑,被著名石窟造像專家宿白教授名之為“寶山塔林”。
靈泉寺香火至北宋,由于戰(zhàn)亂和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靈泉寺逐漸荒蕪起來。上世紀30年代的一場兵亂后,靈泉寺歸于隱沒。當地政府致力整體旅游資源的整合,把靈隱寺作為整個森林公園人文景點和佛教圣地經
典來開發(fā),在不久的將來,這座千年古剎就會再度放出異彩。
中國之最
中國最大的摩崖塔林
靈泉寺摩崖塔林位于安陽西25公里靈寶山南麓崖上。因山就勢,每層塔龕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共有塔龕156座,其中40座有塔銘題記。塔龕名稱有灰身塔、支提塔、像塔、靈塔、散身塔、碎身塔、影塔等。時代自隋至宋,稱之“寶山塔林“。這是一處記念性名僧墓塔群,塔銘記載來自豫北一
帶寶山寺、靈泉寺、慈潤寺、光天寺、大云寺、圣道寺、妙福寺、報應寺、圓藏寺等著名寺院。已故僧人稱號有:法師、論師、律師、禪師等,這處摩崖浮雕塔林,同著名的嵩山少林寺塔林南北呼應,各具特色。其規(guī)模之大,時代之早,當為全國之最。
處處皆寶
靈泉寺處處是寶,每一塊磚石后面都似乎銘刻著一段的歷史。遺址西北現存一對單層方形石塔,塔高2.5米,塔頂呈覆缽狀,塔身呈束腰狀,整個塔的造型樸素大方,四面雕卷葉狀紋飾,符合佛教一身清凈的原則。西塔就是道憑法師的灰身塔,上刻“寶山寺大論師道憑法師燒身塔”塔銘和“大齊河清二年(公元563年)三月十七”的題記。這是這簡單的銘刻,使塔葬這一習俗得以物證。
道憑法師為靈泉寺走向輝煌的關鍵人物。他的身卒紀年為探明錄泉寺的成建時間提供了明確的依據。隨行的縣文物所的同志告訴我說,這兩座塔據說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塔,其紀年標志具有重要的史證價值。在天王殿后面,還有一對唐代九級方石塔,同樣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一般的佛塔雕刻均取材于佛經故事,技法單調,少有生活情趣。但唐代的佛雕卻是有情于天下,世俗味生活味很足。我見過很多唐代佛雕,唐代的佛雕的這一特征十分明顯。比如說著名的盧舍那大佛,分明就是一個慈祥的母親形象,那嘴角若隱若現的微笑,不正是一種自信的美麗的心態(tài)反映嗎。這兩座唐塔也不例外,但反映的生活場景卻是樂伎表演,看來那個時候的僧侶們的生活并不是很清苦的。這些樂伎持各種樂器,動情的出演,神色生動,姿態(tài)優(yōu)美,可謂是佛塔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