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經(jīng)臺因金地藏在此誦經(jīng)而得名。這是臺,位于天臺峰西側(cè),是崇山峻嶺中一塊難得的平臺;又是寺,這座建于清代的寺廟,又名大愿庵,俗稱古拜經(jīng)臺,省級重點寺院。原為一組狹長的建筑,民居式三進殿宇。住持僧圣明自1993年起重修,形成以大殿為中心的建筑群體。大殿坐東朝西,宮殿式,雙層重檐翹角,氣勢雄偉,趙樸初先生為大殿題額。北側(cè)地藏殿;東為3層徽派建筑--萬佛樓;南為上下5層民居史寮房。整個建筑古樸典雅,風格協(xié)調(diào),堪稱佛國明珠。
古拜經(jīng)臺在天臺峰下,距觀音峰約2華里。通往天臺之路要繞寺而過。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jīng)》,巖石上尚留有其一雙凹痕足跡。僧人建此寺紀念,名為“大愿庵”(佛教稱金地藏“大愿菩薩”)。因為“拜經(jīng)”較通俗易記,所以都稱它“古拜經(jīng)臺”。古拜經(jīng)臺的主要景點有“仙人擊鼓”“大鵬聽經(jīng)”“金龜朝北斗”“地藏真跡大腳印”“蠟燭峰”,當陣雨初歇時還可以觀賞到云海,虛虛實實,佛樂聲聲,恍如仙境。
拜經(jīng)臺殿宇雄偉壯麗,型制依舊,佛像莊嚴,古剎重光。
大雄寶殿坐北朝西南,宮殿式,雙重檐翹角,磚木結(jié)構(gòu);高16米、長18米、寬17米,建筑面積520平方米。內(nèi)供三尊大佛及觀音、地藏、十八羅漢塑像。后有海島觀音等群塑。
從大雄寶殿旁上石階十余步,即到金地藏拜經(jīng)遺址。上筑敞廳式瓦屋一間,高約二丈,寬丈許,供有金地藏坐像。右邊墻壁上嵌有“古拜經(jīng)臺”字樣的碑刻一方。
大殿西側(cè)為新建的靈官殿,建筑面積100平方米,從西邊古石板上山由此殿進廟。
大殿后北側(cè)為重建的地藏殿,宮殿式,2層,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一樓內(nèi)供漢白玉地藏及閔公、道明像,兩邊是“十王朝地藏”塑像。樓上為祖師殿和藏經(jīng)樓。
大殿正南坡下為兩幢2層和5層寮房,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
大殿東側(cè)建萬佛殿,徽派建筑,3蹭,4開間,脊高13米、長13米、寬8米。一樓中間為彌勒樓,西為客堂,東為齋堂、廚房;二樓中間為玉佛殿,西為禪堂,東為藥師殿;三樓為萬佛樓。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
萬佛殿東南坡下建有客堂和餐廳,民居式,2層和3層樓宇,建筑面積400平方米。
臺內(nèi)有一塊長方形巖石,上有凹下的腳印。傳說,當年金地藏就在這塊凸出的平臺上拜經(jīng),該石即是跑拜時的墊腳石,因而留下了足印。以前在伏虎洞苦修的和尚,效金地藏拜經(jīng),拜〈華嚴經(jīng)〉幾十年,也在地板上磨出了凹痕。
拜經(jīng)臺雄踞天臺峰谷峭崖之間,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形成眾星捧月之勢。周圍有“大鵬聽經(jīng)石”、“金龜朝北斗”、“觀音飄?!?、“十王朝圣”、“仙人打鼓”等奇景怪石。殿南峽谷纜車飛駕,拜經(jīng)臺為閔園至天臺的索道終點站。
明代傳燈撰《天臺山方外志》說“峰” 中一卷首先講到華頂峰:“在縣東北六十里十一都在臺第八重最高處,舊傳高一萬八千丈,周回一百里,少晴多晦,夏有積雪,可觀日之出入,中有洞,石色光明。登絕頂降魔塔,東望滄海,彌漫無際,號望海尖,下瞰眾山,如龍虎踞,旗鼓布列之狀,草木薰然,殆非人世……”這段文字把華頂拜經(jīng)臺的風光詳細描述,而最引人注目的是登高望遠,在臺上觀紅日東升,夕陽西下之瑰麗景色。
到拜經(jīng)臺看日出,過去人們多住在華頂寺中,每年的4到10月,天氣晴好時,就在凌晨三四點鐘起床,結(jié)伴或由寺僧陪同,穿著保暖的衣服,掌著燈籠,拄著拐杖,通過約五里長“之”字形山道登頂峰等候日之初升,公路已通到山頂,經(jīng)過事先約定,乘車登頂已極為便捷。許多人站在頂上,看茫茫夜色,或竊竊私語,或相互叮囑,耐心等待這一奇景的出現(xiàn)。
明代旅行家王士性在《入天臺山志》中寫道:“計漏下五鼓矣,道人報:‘海底日上’與生急披衣起,東方大紫氣籠聚,黯黮中,上有金鏤萬丈,正射余衣上。余大叫‘云海蕩吾心胸矣,’道人曰‘未也?!哑瑫r則一赤輪如熔銀汁,蕩潏而上,眼前五色盡滅,始知向所見影也。是為第二日哉!日輪漸高,溪源草木如畫?!蓖跏啃詫懭粘鲑F在“如熔銀汁,蕩潏而上”這八個字,霞光的色彩,初升之萌動,使日出達到奇異的境界。
清代邑人齊周華,對家鄉(xiāng)山水別有一番鐘愛之情,看的次數(shù)當然比一般人要多,他的《臺岳天臺山游記》中寫觀日之景更為詳細生動,他在拜經(jīng)臺上“遠眺溟渤,水色連天,四顧空蒙,杳渺無際。宿臺中觀日,俟東方微明,但見金霞縷縷,間以青氣,日輪欲起,如金在熔,摩蕩再三,始升天際。其初升也,體園忽長,等卵之欲流;其既升也,則仍然一規(guī)(園),色兼紅紫,輪如加大,及再升,反似漸小,卻光芒刺目,不可正視。……”
齊周華寫日出妙在“如金在熔,摩蕩再三”這八個字,熔金化銀,其汁光芒四射,燦爛奪目,這就是日出偉大的瞬間。
觀日出欣喜之余,不少人開懷放歌,清朝有位實智和尚寫下一首七律“拜經(jīng)臺”:
智者當年禮石臺,九旬談妙觀門開。
香云不假人間散,花雨時從天上來。
佛塔鎮(zhèn)安塵劫盡,龍?zhí)肚彖b古今談。
忽然海月橫空起,照出山山如浪堆。
拜經(jīng)臺始建于清朝,相傳金地藏曾在此處拜誦《華嚴經(jīng)》,僧人建此寺紀念,名為大愿庵(佛教稱地藏為大愿菩薩)。因為拜經(jīng)較通俗易記,所以都稱它古拜經(jīng)臺。自建寺以來,道風純正,僧俗同修。清朝及民國年間曾有昌光和續(xù)修老和尚主持道場,對寺院建設(shè)有過突出貢獻。一般來九華山的香客都要到該寺來朝拜金地藏拜經(jīng)留下的遺跡,香火一直旺盛。
文革期間,寺院遭到嚴重破壞,佛像被毀,僧人被迫離寺。
改革開放以后,僧人重歸寺院,各項建設(shè)得以發(fā)展,寺內(nèi)法務(wù)恢復正常,寺院面貌煥然一新。近十幾來總共募化資金近千萬元,重新興建了大雄寶殿、僧寮、藏經(jīng)樓、地藏殿、山門樓、大型素餐廳及香客接待用房,總建筑面積達二千多平方米,使寺院規(guī)模逐步擴大,為海內(nèi)外善男信女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佛教活動場所。同時也為弘揚佛法,傳播地藏精神。
拜經(jīng)臺大雄寶殿一九九四年奠基,一九九六年落成,建筑面積六百五十平方米,重檐歇山頂,風格莊重、渾厚。殿宇前面三尊大佛,左右文殊、普賢,后面海島觀音,兩旁十八羅漢。整個大雄寶殿金碧輝煌,肅穆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