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萬佛山-侗寨風景名勝區(qū),是由萬佛山丹霞地貌區(qū)、百里侗文化長廊和紅軍通道轉兵會址3部分組成,總面積168平方公里。
通道萬佛山景區(qū)是國家AAAA景區(qū),位于通道縣臨口鎮(zhèn)境內,距縣城29公里,由萬佛山、將軍山、神仙洞、七星山、獨巖、玉帶河等6個景區(qū)組成。經(jīng)過數(shù)億年的地質演化,形成了我國乃至世界范圍罕見的特大型丹霞地貌群,有46處絕妙景點和510余處地質遺跡。景區(qū)內山勢險峻,翠峰疊起,溝谷幽深,花石奇異,“獨巖挺秀”、“七星古庵”、“福地洞天”、“雄獅望月”、“擎天一柱”、“美女望夫”、“神州海螺”、“金龜覓食”、“天生鵲橋”、“三十六彎森林迷官”被譽為“十大絕景”,令人嘆為觀止。
萬佛山是該區(qū)的主峰,海拔635米。登臨山頂,俯視山下,近千座山峰,在云霧纏繞中拔地而起。千峰萬壑在這飄遙云海之中,時隱時現(xiàn),恍若置身于蓬萊仙境之中。浩瀚的林海,無邊的楓葉,磅礴的云濤,給萬佛山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皇都侗文化村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百里侗文化長廊,距縣城10公里,為純侗族聚居,占地2.9萬畝,總人口2150人230戶,是集侗民俗文化、游覽、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旅游度假區(qū)?;识级蔽幕遢狀^寨、盤寨、尾寨、新寨四村,侗族文化獨特而完整,侗族建筑結構巧妙、工藝精湛,侗族服飾、侗帕、彩帶、繡包等精美絕倫,侗族歌舞特色濃郁、情調激揚,侗族運動場面壯觀、驚險刺激,侗族飲食別具風味,民俗千奇百樣引人探究。
芋頭侗寨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西南9公里的雙江鎮(zhèn)芋頭村,占地11.6公頃。芋頭古侗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清順治年間遭火災,復建后形成以芋頭溪流為軸線向兩邊分叉布置的7個聚居群。清乾隆四十二年建芋頭廻龍橋、牙上鼓樓、龍氏鼓樓,清道光、光緒年間分別修建蘆笙古樓、龍門,維修古驛道等。古侗寨因山就勢,建筑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風格,鼓樓、門樓、蘆笙場、涼亭、古井、薩歲壇、吊腳樓等一應俱全,且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歷史、人文和藝術價值,被專家稱為侗族建筑的“實物博物館”,有侗鄉(xiāng)的“小布達拉宮”之美譽,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道轉兵紀念地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通道轉兵紀念館和紅軍長征通道會議舊址----恭城書院兩部分組成。通道轉兵紀念館占地面積35畝,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館內由序廳等5個展廳組成,陳展面積1600平方米,通過采用現(xiàn)代聲、光、電等手段,以大量的圖片、雕塑、繪畫、實物資料、珍貴文物等來展示中央紅軍長征時在通道召開的中共中央負責人緊急會議和通道會議促成的通道轉兵歷史史實,以及1930年12月--1934年12月的4年間,紅七軍、紅六軍團、中央紅軍三路紅軍過通道時發(fā)生的一些鮮為人知的人和事。恭城書院始建于宋崇寧四年(1105年),原稱“羅蒙書院”,后毀于火災,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原址重建,更名“恭城書院”。書院建筑面積1860平方米,由門樓、齋舍、講堂、通廊四部分組成一個完整有序的建筑群,并沿縱軸排列于一線,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體量大、保存完整的古學館。
龍底自助生態(tài)漂流、龍底生態(tài)旅游區(qū)位于湖南省懷化市南端的通道侗族自治縣木腳鄉(xiāng)境內,沿枝柳線和209國道均可到達,植被原始、水秀山青、古樸自然,風景四季迷人,景區(qū)內還有著十億年前藻類大化石。龍底漂流是龍底生態(tài)旅游區(qū)的主要游樂項目,漂流河段10公里,水流大小適中,漂流時間3-4小時,共有深淺急灘48處,漂流全程落差100余米,公路沿河而上,交通便利。驚險刺激、浪漫自由、回歸自然、自助游樂是龍底漂流的顯著特色,景區(qū)內還有防水衣防水冬漂,河燈夜漂,宏門沖、老虎跳原始森林游,龍底、巖寨民俗歌舞表演,紅色長征路,湖南杉樹王,千年古樹群,南山攬勝以及生態(tài)休閑、別具特色的農(nóng)家樂旅游等。
獨巖民俗風情園位于通道縣城南郊,距縣城中心2公里,總面積2.5平方公里,處于萬佛山丹霞地貌區(qū)的最南端,集生態(tài)度假、休閑娛樂、民族風情于一體。主要景點有青云峰(獨巖)、姊妹峰、青云寺、松月橋、世紀鼓樓等,其中青云峰海拔606米,有“獨巖挺秀”的美譽。登臨其頂,極目遠眺,風光無限。這里數(shù)十座石山平地而起,峻峭挺拔。獨巖湖邊是一座精美的供游人休息的風雨橋,橋邊還有一個別致的侗家茶樓。青云寺環(huán)境幽雅,四周青松翠竹環(huán)抱,是佛教圣地,青云峰海拔606米,有“獨巖挺秀”的美譽。
馬田鼓樓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東南32公里的坪陽鄉(xiāng)馬田村,始建于清順治年間(1644—1661)。原稱:田心寨鼓樓,清咸豐年間(1851—1861)大修。民國二十七年(1948年)復修。1961年,田心寨與馬安寨合并為馬田村,田心寨鼓樓因此更名為馬田鼓樓。馬田鼓樓坐東朝西,占地面積240平方米,通高18.72米,為兩層九重密檐攢尖葫蘆頂塔式木樓,頂層為八角,其余層均為四坡屋面,覆小青瓦。南北對稱偏樓為歇山頂式,其頂部檐口與主樓的第二層平行,而下一層檐口與主樓第一層連接,形成底層空間,二層戲臺。馬田鼓樓各層屋面檐口掛接的封檐板上彩繪彩繪花紋卷草圖案,線條明快,色彩絢麗,構成排列有序而又主次分明的藝術裝飾,不失為土著文化藝術的珍品。一至八層翼角上,分別塑有虎、龍、蛇、鳳等象征吉祥、幸福的泥塑像,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美麗的裝飾和精巧的造型,使鼓樓顯得更加典雅端莊。
馬田鼓樓是民眾集會議事和歇息的場所,是侗寨的建筑標志之一。具有極高的建筑藝術價值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通道以侗族為主,有其民族獨特的飲食文化,糯飯捏團、糍粑、播陽腌鯉魚、坪坦腌草魚、吃合攏飯等特色美食以及侗族特有的燒酒、苦酒、甜酒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恭城書院 → 獨巖民族風情園 → 萬佛山 → 龍底生態(tài)漂流 → 芋頭侗寨 → 皇都侗文化村 → 通道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