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序號:1398
項目編號:Ⅱ-184
公布時間:2021(第五批)
類別:傳統(tǒng)音樂
所屬地區(qū):上海市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上海市奉賢區(qū)
保護單位:上海市奉賢區(qū)文化館(上海市奉賢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心)
孫文明,1928年6月3日出生于浙江上虞,4歲時出天花雙目失明,12歲喪母,孤身漂泊他鄉(xiāng),以算命謀生,16歲與二胡結緣,22歲(1950年冬)來到奉賢,一年后入贅南橋潘家,易名潘旨望,棄卜從藝。在江南地區(qū)茶館賣藝,十多年的勤學苦練、創(chuàng)新求異,不僅拉得一手好二胡,還創(chuàng)作了一批優(yōu)秀二胡樂曲,出席了江蘇省及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載譽歸來,先后應聘在上海民族樂團講學半年,上海音樂學院授課一年半。1962年12月13日,不幸因病逝世,年僅34歲。
孫文明當年漂泊賣藝于民間音樂盛行的杭嘉湖一帶和蘇南各地,他異常的音樂天賦和對民間音樂的癡迷,加上虛心好學,勤奮努力,每到一處,打聽到哪里有二胡好手,不惜輾轉數十里登門求教;四處流浪的生活,讓他接觸和學習到豐富的民間音樂和戲曲,無論是江南絲竹、民間小調、戲曲曲藝,他都如饑似渴地學習汲收,打下了深厚扎實的民間音樂基礎,在博采眾長、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求異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和技巧。
孫文明當年茶館賣藝,寫在一本折子上供觀眾點奏的二胡曲,有一百六七十首。據當年上海音樂學院從孫文明學琴的學生回憶,當時學院里曾辦過一次孫文明二胡藝術研討會,記錄了他創(chuàng)作的二胡曲30首左右,可惜現(xiàn)在已無從查找?,F(xiàn)存于世的尚有11首:《送春》《彈樂》《流波曲》《四方曲》《志愿軍歸國》《人靜心安》《夜靜簫聲》《杜十娘》《送聽》《二琴光亮》和《春秋會》(按創(chuàng)作年代排序)在上音時還曾創(chuàng)作一首《晝夜紅》,今已散佚。其中《二琴光亮》和《送春》兩首,過去從未露面,這次在發(fā)掘和保護孫文明藝術遺產中,2000年在北京發(fā)現(xiàn),是1957年孫文明在北京會演時由中央音樂學院幫助錄制。秘藏半個世紀重見天日,使孫文明現(xiàn)存二胡作品從9首增加到11首。
這11首作品優(yōu)美動聽、風格迥異,充滿了新奇獨特的創(chuàng)意,獨創(chuàng)了二胡演奏的許多“絕技”。不僅運用了我們今天通用的五度定弦演奏方式,更獨創(chuàng)了八度定弦、同度定弦、無千斤、連頓弓、秀波音、連續(xù)泛音、雙音演奏等特殊演奏技法,使二胡表現(xiàn)力得到極大發(fā)展。如有次他在拉琴中,弓毛上松香即將用盡,胡琴上發(fā)出異常音色,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領悟到運弓時控制弓弦摩擦絲弦的力度,用“托絲”演奏法,利用實音與泛音的“邊際效應”,可以奏出類似洞簫音色,由此創(chuàng)作出二胡曲《夜靜簫聲》,在夜深人靜時,萬籟俱寂,從遠處傳來清雅悠揚洞簫的音韻,給人以新異脫俗之感;1953年,抗美援朝勝利,孫文明創(chuàng)作了別具一格的模擬音樂《志愿軍歸來》,演奏時,隨著火車呼嘯、汽笛鳴叫,列車從遠而近,志愿軍整齊雄壯的步伐聲、《全世界人民心一條》合唱、輪唱聲,歡迎隊伍的軍樂、鑼鼓鞭炮,口號、吹呼聲,交織成一片,在一把二胡上,演奏出一曲氣勢磅礴的英雄凱旋曲,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使人“嘆為聞止”。
孫文明為二胡教育事業(yè)也作出了貢獻。在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民族樂團任教期間,培養(yǎng)的多名學生,后來大都成了音樂界的知名專家、教授。他的奮起于坎坷、成才于逆境,和勤學苦練、創(chuàng)新求變精神,也為我們作出了典范。
孫文明為人們留下了十多首經典樂曲和獨創(chuàng)的演奏技藝,賦予了二胡新的生命力,豐富了我國民間音樂寶庫,推進了二胡藝術的發(fā)展,成為我國民間音樂發(fā)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當今的二胡名家都普遍認同,孫文明與劉天華、華彥鈞(瞎子阿炳)都為二胡藝術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同為我國現(xiàn)代二胡界泰斗級的大師。
2007年“孫文明二胡曲及演奏技藝”列入“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孫文明二胡藝術非遺項目,被評為“上海市非遺保護傳承優(yōu)秀案例”,國家文旅部將奉賢定為“非遺在社區(qū)”試點單位。
2021年5月24日,國務院公布上海市奉賢區(qū)“江南孫氏(孫文明)二胡藝術”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