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序號:1389
項目編號:Ⅱ-175
公布時間:2021(第五批)
類別:傳統(tǒng)音樂
所屬地區(qū):海南省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海南省三亞市
保護單位:三亞市群眾藝術(shù)館
疍家人也稱作水上人、疍民,疍家人以船為家,居住在珠三角的河道上。廣泛分布于珠江水系的江面和沿海地區(qū),他們以舟楫為家,傍水而生。
據(jù)《崖州志》記載:“隆慶五年五月有倭寇入三亞港奪船出洋”,隆慶即清乾隆年間,距今約300多年。往上推算,疍家人早在清乾隆之前就已經(jīng)在三亞出現(xiàn)了。因此,疍歌也隨著疍家人在三亞出現(xiàn)而傳唱。他們從中國大陸自北朝南浮舟而來,正如《祖宗漂流到海南》一曲所言,到海南時“茅草蓋頂住水棚”,長期在南海取食、與風浪搏斗,險惡的生存環(huán)境和獨特謀生手段,使得當?shù)丿D家人在語言習慣、生活風俗等方面頗具特色,所唱的疍歌因此顯南海風情。
疍家人帶著疍歌由廣東中山、江門(新會)等地散發(fā),東南至福建沿海,西南到廣西的北海一帶,再往南就沿著雷州半島,流傳至??凇⒘晁?、三亞等地。郭建民在田野調(diào)研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各地傳唱的疍歌大體一脈相承,但一些腔調(diào)和唱詞各具特色,形成了“粵語+X”的模式。
從演唱的曲調(diào)上,疍歌分為嘆家姐調(diào)、木魚詩調(diào)、白啰調(diào)、咕哩妹調(diào)4個曲調(diào),從疍歌的題材內(nèi)容可以分為情歌、勞動歌、儀式(婚、喪、祭祀)歌、生活歌、時政歌等,其中以情歌、勞動歌和儀式歌所占篇幅較多,涉及內(nèi)容比較廣。 “嘆家姐”又叫“哭嫁”,是疍家人嫁女獨特的婚嫁習俗之一。
疍歌的歌詞,是疍家人工作與生活的寫照,歌詞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歷史人文、海上風光、勞動情景、生活世態(tài)、美好愛情、祭祀禮儀、傳說故事和時政風云等,反映出多姿多彩的民俗內(nèi)容。疍歌包涵豐富題材,疍家人出海捕魚時唱、親戚朋友相聚時唱、織網(wǎng)聊天時也唱,每逢過節(jié)、祝壽、結(jié)婚之時也唱……疍歌多在海上唱,為不讓海浪聲所淹沒,往往在歌詞的開頭比較高亢嘹亮,隨后轉(zhuǎn)入舒緩、悠揚而動聽。
疍家人的習俗中,婚前新娘必須唱“嘆家姐”出嫁,如表達感謝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嘆親娘》,姑嫂是對唱“嘆家姐”的主要角色,小姑唱《嘆家兄》《嘆家嫂》,希望大哥、大嫂照顧好爹娘,大嫂唱《嘆姑娘》,勸教嫁人后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 “白啰調(diào)”則是一種即興演唱的曲調(diào),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木魚詩調(diào)”如《十月種花》等多描寫田間耕種的場景,聲調(diào)較高,而“咕哩妹”一般都是男女對唱的情歌,如《哥妹齊搖》是一首搖船歌,情感豐富。
疍歌也叫做咸水歌。以前,疍家漁民吃住行都在船上,海上作業(yè)十分耗費體力,每當此時人們會扯著嗓子唱起咸水歌,以此緩解疲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特的疍家文化。
疍家人的歷史,就是疍歌的歷史。2009年,疍歌入選第三批海南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