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冬在河北、山西、陜西、甘肅等省的南部至華東、中南、西南各省區(qū)都有分布。生于海拔1750米以下的山坡、路旁、疏林下、山谷或荒地上。也見于朝鮮、日本、老撾和越南。
攀援植物;根在中部或近末端成紡錘狀膨大,膨大部分長3-5厘米,粗1-2厘米。莖平滑,常彎曲或扭曲,長可達1-2米,分枝具棱或狹翅。
葉狀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或由于中脈龍骨狀而略呈銳三棱形,稍鐮刀狀,長0.5-8厘米,寬約1-2毫米;莖上的鱗片狀葉基部延伸為長2.5-3.5毫米的硬刺,在分枝上的刺較短或不明顯。
花通常每2朵腋生,淡綠色;花梗長2-6毫米,關節(jié)一般位于中部,有時位置有變化;雄花:花被長2.5-3毫米;花絲不貼生于花被片上;雌花大小和雄花相似。漿果直徑6-7毫米,熟時紅色,有1顆種子?;ㄆ?-6月,果期8-10月。
天門冬喜溫暖,不耐嚴寒,忌高溫常分布于海拔1000米以下山區(qū)。夏季涼爽、冬季溫暖、年平均氣溫18-20℃的地區(qū)適宜生長。喜陰、怕強光,幼苗在強光照條件下.生長不良,葉色變黃甚至枯苗。天門冬塊根發(fā)達,人土深達50厘米,適宜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濕潤且排水良好的砂壤土(黑砂土)或腐殖質(zhì)豐富的土中生長。
在日照時間短的山谷平地或林蔭處育苗。播種前深翻犁耙整地,整平整碎,起寬100厘米的高畦播種。
天門冬是雌雄異株植物,且雌性植株較少,應加強雌株的管理.增施磷鉀肥,促進其多開花結果而獲得更多的種子。每年9-10月,當果實由綠色變紅色時采收。在室內(nèi)堆漚發(fā)酵至稍腐爛,放入水中搓去果肉,選擇籽粒飽滿的種子做種可即采隨播,也可留第二年春播。留作春播的種子用濕潤細沙貯藏,勿使其干燥,否則會降低發(fā)芽率。
淋水保苗
植后1個月內(nèi)保持土壤濕潤,遇旱要經(jīng)常淋水,促進發(fā)芽長苗。出苗后及時扦插竹竿或木桿,讓苗攀援向上生長,避免相互纏繞扭結,以利于通風透光和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
一般在4-5月進行第一次中耕,以后根據(jù)雜草的生長情況和土壤的板結程度決定中耕與否中耕要求達到土壤疏松,徹底鏟除雜草。中耕宜淺,以免傷根,影響塊根生長。
適時追肥
天門冬是一種耐肥植物,需施足基肥,多次追肥。第一次追肥在種植后40天左右,苗長至40厘米以上時進行。過早旋肥容易導致根頭切口感染病菌,影響成活。一般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糞水1000千克。以后每長出一批新苗追肥3次,即初長芽尖時施第一次,促進早發(fā)芽,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糞水1000千克;苗出土而未長葉時施第二次,促進塊根生長;葉長出以后施第三次,以促進第二批新芽早長出后兩次施廄肥、草木灰或草皮灰加鈣鎂磷肥,結合培土。施肥時不要讓肥料接觸根部,應在畦邊或行問開穴開溝施下.施后覆土。
調(diào)節(jié)透光度
林間種植。入秋后至初冬,進行疏枝,使內(nèi)透光達50%以上;夏季光照強,天門冬所需光照少,適當加大蔭蔽度。在空曠地種植,應插樹枝遮蔭,春秋季宜稀,地內(nèi)透光度50%-60%;夏季宜密,地內(nèi)透光30%-40%。
采收加工
—般種植需3年才能栗收。在10月至第二年3月萌芽前,選擇晴天,先把插桿拔除,割除莖蔓,然后挖開根四周土壤,小心地把塊根取出,抖去泥土,摘下大個的加工作藥用,小個的塊根帶根頭留下作種用。摘下塊根,剪去須根,用清水洗去泥沙,放入沸水鍋內(nèi)煮10-15分鐘,取出剝皮,剝皮時要用手和利刀一次內(nèi)外兩層將皮剝除干凈。用清水漂洗外層粘膠質(zhì),稍晾干表面水.放入硫磺柜(爐)內(nèi)熏12小時,使其色澤明亮,然后取出曬干或烘干。最好日曬夜熏磺,中午太陽光照強,曬時宜用竹簾蓋上,防止變色。曬于的天門冬宜裝入竹筐內(nèi),置通風陰涼干燥處。
每年的9-10月,果實由綠色變成紅色時采收。堆積發(fā)酵后,選粒大而充實的作種。播種期分為春播和秋播。
秋播在9月上旬-10月上旬,秋播發(fā)芽率高,占地時間長,管理費工;春播在3月下旬,占地時間短,管理方便。播種方法:在畦內(nèi)按溝距20-24厘米開橫溝;溝深5-7厘米,播幅6厘米,種距2-3厘米。每畝用種子10-12kg。播后覆蓋堆肥或草木灰,再蓋細土與畦面相平,上面再蓋稻草保濕。氣溫在17-20℃,并有足夠的濕度,播后18-20天出苗。發(fā)芽后揭去蓋草。幼苗開始出土時需搭棚遮蔭,也可在畦間用玉米等作物遮蔭,經(jīng)常保持土壤濕潤。在苗高3厘米左右時拔草施肥。秋季結合松土施肥,肥料以人畜糞為主。每次每畝施用1000-1500kg。1年以后的幼苗即可定植。一般在10月或春季末萌芽前,幼苗高10-12厘米時帶土定植。起苗時按大小分級分別栽植。按行距50厘米、株距24厘米開穴。
采挖天門冬時,選取根頭大、芽頭粗壯的健壯母株,將每株至少分成3簇,每簇有芽2-5個,帶有3個以上的小塊根。切口要小,并抹上石灰以防感染,攤晾1天后即可種植。方法同育苗后的移栽。
功效
主治陰虛發(fā)熱,咳嗽吐血,肺痿,肺癰,咽喉腫痛,消渴,便秘,小便不利。內(nèi)服:煎湯,2-4錢;熬膏或入丸、散。虛寒泄瀉及外感風寒致嗽者忌。
天門冬的塊根是常用的中藥,有滋陰潤燥、清火止咳之效。
1、滄療乳房腫瘤對一般良性乳房腫瘤,尤其是乳房小葉增生,不論腫塊大小,
奏效迅速,大多數(shù)可獲治愈。52例乳腺小葉增生和纖維腺瘤患者,治療后30例臨床痊愈,16例顯效,5例有效,1例無效。對乳腺癌也有一定的短期效果,表現(xiàn)為用藥后腫塊縮小,質(zhì)地變軟;但長久療效尚不顯著,表現(xiàn)為用藥一段時間后,即呈相持狀態(tài),不再有明顯進展(纖維瘤亦如此),個別病例雖加大劑量,亦未見明顯改善。對開始潰爛出血的乳房腫瘤和廣泛轉移的晚期乳癌,效果不佳。
用法:每日取鮮天門冬2兩,剝?nèi)ネ馄?,隔水蒸熟?次分服。亦可制成片劑內(nèi)服、或注射劑供肌肉或靜脈注射。
2、用于擴張宮頸于人工流產(chǎn)前12小時,將天門冬插入子宮頸管,能使宮頸自然擴張與軟化。據(jù)84例觀察,效果良好者達94%,未發(fā)現(xiàn)1例感染。先兆流產(chǎn)病例應用后,可自行發(fā)動宮縮,排出宮腔內(nèi)容物;對人工流產(chǎn)病例則無此現(xiàn)象。
用法:選擇大小及彎度適當(長5~7厘米,直徑0.3~0.6厘米)、表面光滑完整的天門冬1條,末端系一紗線,浸泡于95%酒精中,4小時后即可應用。操作時按常規(guī)消毒,擴張陰道,暴露宮頸外口,以長鑷子夾住天門冬的系線端,另一端對準宮頸口徐徐插入,達子宮頸管內(nèi)口。陰道內(nèi)填塞紗布1塊,以防天門冬脫落。約12小時即可行刮宮術。
炮制方法
天門冬《注解傷寒論》:“去心?!薄独坠谥苏摗罚骸胺彩?,去上皮一重,劈破去心。”陶弘景:“蒸,剝?nèi)テ?,雖暴干,猶滋潤難搗,必須薄切,暴于日中或火烘之也。”《千金要方》:“洗凈,去心皮?!薄侗静輬D經(jīng)》:“根,四破之,去心,先蒸半炊間,暴干。停留久仍濕潤,入藥時,重炕焙令燥?!薄稘健罚骸皽?,去心?!薄度市g便覽》:“水潤,略蒸,去心?!薄侗静菰肌罚骸叭バ牡运疂n漉使周潤,滲入肌候軟緩緩劈取,不可浸出脂液,不知者乃以湯浸多時柔則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薄端幤繁媪x》:“打扁抽去心?!爆F(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泛油色黑者,迅速洗凈,或用明礬水洗凈,曬至半干,切薄片,干燥。2、炒天門冬《丹溪心法》:“炒?!爆F(xiàn)行,取凈天門冬片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3、炙天門冬
《食療本草》:“入蜜煮之?!爆F(xiàn)行,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后,投入凈天門冬片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深黃色,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天門冬片100kg,用煉蜜12kg。
取凈天門冬片用清水微潤濕,撒入朱砂細粉拌勻,曬干或晾干。每天門冬100kg,用朱砂0.15kg,以清心除煩。貯干燥容器內(nèi),炒天門冬、炙大門冬、朱天門冬密閉,置于陰涼干燥處,
防潮,防霉,防蛀。
藥材性味
①《本經(jīng)》:味苦,平。
②《別錄》:甘,大寒,無毒。
③《滇南本草》:性寒,味甘微苦。
藥材歸經(jīng)
入肺、腎經(jīng)。
1、《湯液本草》:入手太陰、足少陰經(jīng)。
2、《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陰肺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錢;熬膏或入丸、散。
用法宜忌
虛寒泄瀉及外感風寒致嗽者,皆忌服。
1、《本草經(jīng)集注》:垣衣、地黃為之使。
2、《日華子本草》:貝母為使。
3、《本草正》:虛寒假熱,脾腎溏泄最忌。
藥方選錄
1、治嗽:人參、天門冬(去心)、熟干地黃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大,含化服之。(《儒門事親》三才丸)
2、治吐血咯血:天門冬一兩(水泡,去心),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炒熟)、貝母(去心,炒)、白茯苓(去皮)、阿膠僻之,蛤粉炒成珠子)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一丸咽津,日夜可十丸。(《本事方》天門冬丸)
3、治婦人喘,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干引飲,面目浮腫:天門冬十兩,麥門冬(去心)八兩,生地黃三斤(取汁為膏)。上二味為末,膏子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煎逍遙散送下。
逍遙散中去甘草加人參。(《素問病機保命集》天門冬丸)
4、治肺瘙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不渴者:生天冬搗取汁一斗,酒一斗,飴一升,紫菀四合,入銅器煎至可丸,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補缺肘后方》)
5、治血虛肺燥,皮膚拆裂,及肺痿咳膿血證:天門冬,新掘者不拘多少,凈洗,去心、皮,細搗,絞取汁澄清,以布濾去粗滓,用銀鍋或砂鍋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溫酒調(diào)服。(《醫(yī)學正傳)天門冬膏)
6、治扁桃體炎、咽喉腫痛:天冬、麥冬、板藍根、桔梗、山豆根各三錢,甘草二錢,水煎服?!渡綎|中草藥手冊》)
7、治老人大腸燥結不通:天門冬八兩,麥門冬、當歸、麻子仁、生地黃各四兩。熬膏,煉蜜收。每早晚白湯調(diào)服十茶匙。(《方氏家珍》)
8、治疝氣:鮮天冬五錢至一兩(去皮)。水煎,點酒為引內(nèi)服。(《云南中草藥》)
9、催乳:天冬二兩。燉肉服。(《云南中草藥》)
藥理作用
中藥材使用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具有以下藥理作用:
①抗氧化、延緩衰老。天門冬提取物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天門冬多糖有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質(zhì)過氧化活性。
②降糖。天門冬降糖膠囊能明顯降低四氧嘧啶高血糖小鼠的血糖。
③抗菌。煎劑體外對炭疽桿菌、甲型及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桿菌、類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檸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④抗腫瘤。體外試驗(美藍法及瓦氏呼吸器測定),天門冬對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慢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及急性單核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脫氫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急性淋巴細胞型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呼吸。
⑤鎮(zhèn)咳祛痰。經(jīng)動物試驗驗證,有鎮(zhèn)咳和去痰作用。
天門冬塊根含淀粉33%,蔗糖4%及其他多種營養(yǎng)成分。天門冬全草含天冬酰胺(天門冬素)、β-谷固醇、固體皂苷、黏液質(zhì)、糖醛衍生物、17種氨基酸、豐富的維生素、無機元素、豆固醇、內(nèi)酯、黃酮、蒽醌及強心苷等成分。塊根含瓜氨酸、絲氨酸、蘇氨酸、脯氨酸、甘氨酸等19種氨基酸、β-谷固醇、5-甲氧基甲基糠醛、葡萄糖及果糖。塊根尚含多種低聚糖:三聚糖、四聚糖、五聚糖、六聚糖、八聚糖、九聚糖和十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