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于陜西、安徽以南,西至四川、云南,南至南嶺山地,主要有陜西(鎮(zhèn)巴)、安徽(歙縣、休寧、舒城、岳西、潛山、霍山)、浙江(龍泉、遂昌、松陽)、江西(廬山)、福建(武夷山)、湖北(房縣、巴東、建始、利川)、湖南(桑植、新寧)、廣西(融水、臨桂、龍勝、興安、資源、灌陽、華江)、四川(萬源、敘永、古藺、錫連)、重慶(萬州區(qū)、秀山、南川)、貴州(綏陽、息峰、黎平)、云南(彝良、大關(guān)、富寧、金平、麻栗坡),臺灣有栽培。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喬木,高達40米,胸徑1米以上,小枝灰色或灰褐色。葉馬褂狀,長4-12(18)厘米,近基部每邊具1側(cè)裂片,先端具2淺裂,下面蒼白色,葉柄長4-8(-16)厘米。
花杯狀,花被片9,外輪3片綠色,萼片狀,向外彎垂,內(nèi)兩輪6片、直立,花瓣狀、倒卵形,長3-4厘米,綠色,具黃色縱條紋,花藥長10-16毫米,花絲長5-6毫米,花期時雌蕊群超出花被之上,心皮黃綠色。
聚合果長7-9厘米,具翅的小堅果長約6毫米,頂端鈍或鈍尖,具種子1-2顆?;ㄆ?月,果期9-10月。
喜光及溫和濕潤氣候,有一定的耐寒性,喜深厚肥沃、適濕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pH4.5-6.5),在干旱土地上生長不良,也忌低濕水澇。通常生于海拔900-1000米的山地林中或林緣,呈星散分布,也有組成小片純林。
母樹宜選擇生長健壯的15~30年生的林木。鵝掌楸種子10月份成熟,當果實呈褐色時即應(yīng)采收。果枝剪下后放在室內(nèi)陰干約7~10天,然后放在日光下攤曬2~3天,待具翅小堅果自行分離,去除雜質(zhì),裝入布袋干藏。
鵝掌楸的育苗的地方,應(yīng)選擇避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質(zhì)壤土。秋末冬初深翻,翌春施基肥整平土壤,并且挖好排水溝,修筑高床,苗床方向為東西向。育苗有播種和扦插兩種方式。播種育苗采用條播,條距20~25cm,每667m2播種量10~15kg。3月上旬播種,播后覆蓋細土并覆以稻草。一般經(jīng)20~30天出苗,之后揭草,注意及時中耕除草,適度遮蔭,適時灌水施肥。1年生苗高可達40cm。
種子育苗
選擇20~30年生的健壯、成群狀分布的母樹,10月聚合果呈褐色時采收,不采單株、孤立木的種子。采回的種子放在室內(nèi)陰涼、通風處,攤放1周左右,再放在戶外攤曬2~3d,待翅狀小堅果自動分離后進行凈種處理,可布袋干藏或沙藏。育苗圃地選取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砂質(zhì)壤土,不宜選擇蔬菜、瓜類用地。為促進早期苗木生長、發(fā)育,必須細致整地和施肥。播種前1個月,深翻圃地,施腐熟廄肥和餅肥3~3.75t/hm2,并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0.2%溶液消毒土壤。土地整平后,按寬100~120cm,高25cm,步道寬30cm做好苗床。播種前30~40d,對種子進行催芽,催芽后播種,發(fā)芽率高,出苗整齊。
將種子用一定濕度的中沙(手捏成團,松開即散)分層混藏,底面鋪1層35~40cm濕沙,上面加蓋麻袋、草簾等覆蓋物,有利于透氣和減少水分蒸發(fā),隔10~15d適量灑水和翻動1次,保持濕度。一般在雨水至驚蟄期間播種比較好。采用條播,條距25~30cm,播種溝深2~3cm,可將沙與種子拌勻,然后均勻地撒播在播種溝里,播種量150~225kg/hm2。播種后,覆蓋焦泥灰或黃心土,蓋土厚1.5~2cm,以看不見種子為易,然后用稻草或其他草類覆蓋。當幼苗開始出土時,要分2~3次將草揭完,揭草通常選在陰天或傍晚進行。揭草后,注意中耕除草和病蟲害防治,雨后用波爾多液或0.5%高錳酸鉀噴灑,酌施追肥,以葉面追肥為主,少量多次。為提高苗木產(chǎn)量和質(zhì)量,應(yīng)在4月底5月初的陰天或小雨天進行間苗、補苗,使苗木分布均勻,定植密度為10~15株/m2。
扦插育苗
選擇插條要考慮位置效應(yīng)和采穗母樹條件,可采用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
硬枝扦插。選擇1年生健壯0.5cm粗以上的穗條,剪成長15~20cm插條,下口斜剪,每段應(yīng)具有2~3個芽,插入土中2/3,扦插前用50mg/LⅡ號ABT生根粉加500mg/L多菌靈浸扦插枝條基部30min左右。插條應(yīng)隨采隨插,插好后要有遮蔭設(shè)施,勤噴水,成活率可達75%左右。
嫩枝扦插。剪取當年生半木質(zhì)化嫩枝,可保留1~2個葉片或半葉,6~9月采用全光噴霧法扦插,扦插基質(zhì)采用珍珠巖或比較適中的干凈河沙,要保持葉面濕潤,成活率一般在50%~60%。扦插后50d,對插條進行根外施肥,以提高成活率和促進插條生長。
一般3月上中旬進行栽植。應(yīng)選在比較背陰的山谷和山坡中下部。庭園綠化和行道樹栽培應(yīng)選擇土壤深厚、肥沃、濕潤的地段。栽植地在秋末冬初進行全面清理,定點挖穴,穴徑60~80cm,深50~60cm,翌年3月上中旬施肥回土后栽植,用苗一般為2年生,起苗后注意防止苗木水分散失,保護根系,盡量隨起苗隨栽植,株行距以2×2m~2×3m為宜。
鵝掌楸用種子繁殖,必須用人工輔助授粉。秋季采種精選后在濕沙中層積過冬,于次年春季播種育苗。第三年苗高1米以上時間即可出圃定植。移植物時應(yīng)保護根部。栽培土質(zhì)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和微酸性的土壤。
馬褂木病蟲害很多,馬褂木的主要病蟲有炭疽病、白絹病。
炭疽病危害馬褂木主要發(fā)生在葉片上,病斑多在主側(cè)脈兩側(cè),初為褐色小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中央黑褐色其外部色較淺,邊緣為深褐色,病斑周圍常有褐綠色暈圈,后期病斑上出現(xiàn)黑色小粒點。病原為Gloeosporiumsp,屬半知菌腔孢綱黑盤孢目黑盤孢科盤圓孢屬。分生孢子盤無剛毛,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無色,單胞,內(nèi)含1-2個油球。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盤在病殘株及落葉上越冬。分生孢子隨風雨、氣流傳播,從寄主的傷口或氣孔侵入,在梅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發(fā)病嚴重。
發(fā)病期噴施5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每10-18天1次,連續(xù)2-3次。白絹病病癥狀為:先是受害苗木的根部皮層腐爛,而后地上部份萎蔫死亡。發(fā)病期為6--9月,7--8月為發(fā)病旺季,高溫高濕、土壤沙性、酸性土及連作易引起發(fā)病。防治措施:苗木患病以預(yù)防為主,藥物只能起控制作用。
1、在發(fā)病期,用5%石灰水或1%硫酸銅澆苗根,也可用每畝100斤石灰撒于圃地上。
2、增施有機肥:提高苗木生長,增強抗性,增加微生物。
3、進行輪作:有可能的話,苗木和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時間4-5年以上。
科研價值
鵝掌楸為古老的遺植物,在日本、格陵蘭、意大利和法國的白堊紀地層中均發(fā)現(xiàn)化石,到新生代第三紀本屬尚有10余種,廣布于北半球溫帶地區(qū),到第四紀冰期才大部分絕滅,現(xiàn)僅殘存鵝掌揪和北美鵝掌楸兩種,成為東亞與北美洲際間斷分布的典型實例,對古植物學(xué)系統(tǒng)學(xué)有重要科研價值。
喜溫涼濕潤氣候,速生,通常用種子繁殖?;ù竺利?,葉形奇特,為園林綠化優(yōu)良樹木;樹皮入藥,祛水濕風寒;木材淡紅褐色,紋理直,干燥少開裂,比重0.58克,可供作家具、建筑用材。
觀賞價值
鵝掌楸樹形羰正雄偉,葉形奇特石雅,花大而美麗,為世界珍貴樹種之一,17世紀從北美引中到英國,其黃色花朵形似杯狀的郁金香,故歐洲人稱之為“郁金香樹”,是城市中極佳的行道樹、庭蔭樹種,無論叢植、列植或片植于草坪、公園入口處,均有獨特的景觀效果,對有害氣體的抵抗性較強,也是工礦區(qū)綠化的優(yōu)良樹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