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寺位于杭州市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東恩村航塢山巔。始建于北宋熙寧年(1066-1070)間。傳說龍光法師云游此山,見嶺上有白龍,遂結(jié)茅廬其上。南宋紹興三年(1133)募創(chuàng)寺宇,供觀音、白龍像,故名"白龍寺"。
2014年2月1日(農(nóng)歷甲午年正月初二)凌晨,航塢山頂?shù)陌埶虏糠直粺?,而毀掉的正是作為文物保護單位最核心的明代建筑。
白龍寺位于今江蘇省丹陽市埤城鎮(zhèn)荒田村南,經(jīng)山北麓。始建年代不詳。初為彭山龍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帝賜額“顯濟廟”。寺內(nèi)有龍池靈異,與山泉相通,終年不涸。時邑士戎姓買地170余畝建廟。清咸豐十年(1860年)毀,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改名“白龍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八年兩次重建,敕賜“利濟蒼生”。原該寺3進1院,前進5大間,中進3大間,兩側(cè)為四大金剛塑像,中間為如來佛像;后進5間,中有龍王殿,殿梁懸3匾,兩側(cè)置有鐘、鼓,鼓徑4尺許。白龍寺池置于院中央,池圍筑墻,墻中砌有石碑3塊。在寺門前建有過街蓬,供過往行客小憩。民國31年(1942年)寺宇大部被日軍拆除。解放后僅存后進及白龍池。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改建小學(xué),今存寺池。
寧鎮(zhèn)山脈迤儷蜿蜒,直至江蘇丹陽境內(nèi)長江岸邊突然中止,蒼翠群山猶蛟龍?zhí)剿?,?jīng)山便是龍首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雄踞在市區(qū)東北35公里處的埤城鎮(zhèn),相傳有異僧講經(jīng)于此,故而得名。經(jīng)山下,白龍河浩浩蕩蕩,群峰掩映著的白龍寺景色迷人,山隱綠中,寺藏山中。白龍寺,初為彭山龍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大興土木,皇帝御賜匾額“顯濟寺”,寺內(nèi)筑有龍池,祈雨靈驗,終年不涸,故又得名白龍寺。清朝咸豐庚申年毀于大火,同治九年重建,殿宇一新,正式命名白龍寺。白龍寺聲名遠播方圓數(shù)百里,香火旺盛,算來已近千年。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白龍寺歷經(jīng)千年滄桑,風(fēng)雨艱辛,依舊美名遠揚,這源于老百姓心中對白龍傳說的刻骨銘心,源于對白龍的崇敬愛戴。
相傳世居此地的人們,鄉(xiāng)風(fēng)淳樸,安居樂業(yè)。一日有個待字閨中的少女上山砍柴,迷路于霧氣纏繞的大山凹,數(shù)月后產(chǎn)下兩條蚯蚓般怪物,一青一白,怪物見風(fēng)就長,轉(zhuǎn)眼間成了胳膊粗的巨蟒,3日后騰空上天。寒來暑往,昔日的年輕姑娘變成白發(fā)蒼蒼的老婆婆。陰歷四月初一,晴空忽起霹靂,狂風(fēng)呼嘯,烏云翻滾,云層中青白二龍威風(fēng)凜凜,它們是來迎接有生養(yǎng)之恩的母親去天宮享福的。白龍馱上老母告誡道:“天高云深,未到天宮前,您萬萬不可睜眼。”青龍則先行一步回天宮報信。坐在白龍背上的老母親隱約聽到敲鑼打鼓的聲音,睜眼一瞧,原來是青龍帶著一群天兵天將正張牙舞爪地奏樂歡迎她呢,她喜得眉開眼笑,可低頭一看,萬丈深淵,一陣心悸,墜入云端。白龍、青龍見母親墜地而死,痛不欲生,哭瞎了眼的兩條龍落在經(jīng)山腳下,漣漣淚水匯成深潭,后筑成龍池。方圓數(shù)十里不明真相的人們以為天上惡龍作怪,紛紛冒雨前來用蓑衣降龍,青白二龍便被困死在荒山野嶺之上。后來當人們明白這青白二龍是知恩圖報的貞烈之龍時,后悔不已,于是捐資興修了兩座寺廟白龍寺和青龍寺,白龍寺在經(jīng)山的北麓,青龍寺建在對面的荒田村。胡橋醫(yī)院向北數(shù)百米有塊石碑,上刻“歷史地名臥龍崗”,這就是當年鄉(xiāng)民降龍的地方。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保大明江山世代相傳,派得力心腹去各地巡查龍脈跡象,結(jié)果在溧陽的河中和白龍寺對面的荒山上發(fā)現(xiàn)龍脈,于是朱元璋派軍隊在溧陽挖河筑壩阻斷龍氣,請方士高人在白龍寺施展法術(shù)治理龍脈。青龍寺舊址下的山坡仍然叫做“龍治番”。民國期間,在荒山山腰處開山炸石,曾炸出個大洞。洞口有一石碑,碑文字體繁雜,請來當?shù)刈钣忻乃桔酉壬膊蛔R一字,洞內(nèi)有龍形化石多具,當?shù)厝艘虼朔Q其為“白龍洞”。
白龍寺的最后一進禪房在20世紀80年代初被拆,雙人難以合抱的梁柱蕩然無存。唯有白龍池記錄著千年風(fēng)雨坎坷,靜觀著古剎的興衰蕭條,感受著人間的酸甜苦辣,享受著當?shù)厝藗兊捻敹Y膜拜。白龍寺最神奇的莫過于白龍池。白龍池的由來眾說紛紜,若問當?shù)厝?,他們肯定會說是龍的眼淚匯聚而成。有人說,白龍池與山泉相通,終年不涸,也有人說白龍池是山底暗河的河口,暗河直通長江、東海。池水清澈透明、爽冽甘甜,水位常年不變,每遇洪澇不溢。1976年,白龍寺大旱,河溝見底,井水干枯,土地龜裂,附近村民飲用水發(fā)生困難,幸有白龍池水救急。白龍池池面不大,雖然挑水的人排成長隊,但令人稱奇的是白龍池水前取后滿,源源不斷,白龍池水成為當?shù)厝说木让鼘毸?。白龍池水四季恒溫,春溫秋爽,冬暖夏涼,池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經(jīng)常飲用能強身健體,周圍村民用池水洗眼,從不生眼疾。
更為神奇的是每逢陰雨天氣,池口霧氣裊裊,迷霧之中可見到一青一白兩條小蛇在池內(nèi)暢游,人們都說是白龍和青龍的化身。白龍池的四周用古磚砌成矮矮的圍墻,磚墻中鑲砌石碑數(shù)塊,碑文在《丹陽縣志》上也有記載。光緒壬寅年,鑲黃旗人施沛霖入任丹陽,恰逢丹陽大旱,飛蝗蔽日,民不聊生。施沛霖頂著烈日步行至白龍寺祈雨,龍池顯靈,當即風(fēng)雨大作。又一碑文記載,光緒丁酉年,丹陽旱情嚴重,在任澤區(qū)官陳際唐徒步至白龍寺求雨,結(jié)果冒雨而歸,雨水沒足。陳際唐求雨有功,敕封為“廣仁公”,朝廷賜白龍寺貼金匾額“利濟蒼生”。1940年臘月,滴水成冰,日本鬼子到白龍寺捉拿抗日和尚張道林,張道林情急之中跳入“白龍池”,躲藏一夜竟然未被凍死,這又成為白龍池的一段傳奇。
近日,白龍寺修復(fù)理事會在清理龍池時,發(fā)現(xiàn)了龍池中鎮(zhèn)池寶物,2米多長的石柱上雕有精致的十八羅漢圖,堪稱無價之寶,這也足以證明白龍寺深厚的文化底蘊。徜徉在白龍寺舊址的殘垣碎瓦前,感慨白龍池的神奇靈異,靜思古剎的昔日風(fēng)采,一切是那樣的飄忽迷離,恍如昨日,又如此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