闔閭(一作闔廬),春秋末吳國君,名光。公元前515年使鯆設(shè)諸刺死 吳王僚而自立。即位后,重用伍子胥、孫武等人,實(shí)行擴(kuò)張政策。數(shù)次伐楚, 楚幾乎滅國,后因秦國出兵及吳國發(fā)生內(nèi)訌,方退兵返吳。公元前 496 年, 越王允常死,勾踐繼位。闔閭乘越國國喪之機(jī),又發(fā)動了吳越戰(zhàn)爭。兩軍會 戰(zhàn)于欈李(今浙江嘉興西南)。勾踐用計大敗吳軍,闔閭也被越軍用戈砍傷, 向后只退了七里路,就傷痛發(fā)作,死在路上。他的兒子夫差繼承吳王位后, 將其葬于蘇州海涌山,改名虎丘。
虎丘,本是闔閭的墓地,到了晉代,已成為司徒王珣、司空王珉兄弟的別墅。由于東晉年間,盛行佛寺建筑,如帝室、朝貴、名僧及一般社會知名人士(如許詢、王羲之等),紛紛熱衷于此事。王珣、王珉兄弟也于東晉咸 和二年(327年)各舍宅建寺,取名東、西虎丘寺。直到唐會昌年間滅佛時, 寺毀,后合兩寺移建山上。至宋時,寺已占據(jù)了整個虎丘山,登山即入寺, 入寺便登山。這種山藏寺內(nèi)的景致,使虎丘寺名聲大振?!八牧滞獬?,山 向寺中藏”,“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鎖寺門”之類詩句,貼切而風(fēng)趣 地敘述了虎丘寺的特點(diǎn),成為宋代“五山十剎”之一,使這座并不算大的虎 丘,以其特有的景致與文化內(nèi)涵,與天下名山爭勝。宋代朱長文稱虎丘有三 絕:“望山之形,不越岡陵,而登之者,見層峰峭壁,勢足千仞,一絕也; 近臨郛郭,矗起原隰,旁無連續(xù),萬景都會,西連穹窿,北亙海虞,震澤滄 州,云氣出沒,廓然四顧,指掌千里,二絕也;劍池泓淳,徹海侵云,不盈 不虛,終古湛湛,三絕也?!泵鞔膶W(xué)家袁宏道在《虎丘記》中寫道:“虎 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dú)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狈从沉?當(dāng)時中秋佳節(jié),虎丘賞月的盛況及虎丘已是旅游勝地的史實(shí)。當(dāng)然,虎丘作 為人文景觀薈萃之地,歷代文人詞客至此,是不會忘記闔閭墓的。在他們留 下的詩文中,或憑吊先王,或借古喻今,使得虎丘錦繡山色平添了許多凝重。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壯游》中,留下了“王謝風(fēng)流遠(yuǎn),闔閭丘墓荒。劍 池石壁仄,長洲芰荷香”的句子,借憑吊吳王闔閭的墳?zāi)梗惆l(fā)對吳地古風(fēng) 的印象。唐詩人劉長卿官場失意,借游虎丘闔閭墓,敘出社會繁華與空寂的盈虧之理:
《題虎丘寺》青林虎丘寺,林際翠微路。 仰見山僧來,遙從飛鳥處。 茲峰淪寶玉,千載唯丘墓。 埋劍人空傳,鑿山龍已去。 捫羅披翳薈,路轉(zhuǎn)文陽遽。 虎嘯崖谷寒,猿鳴杉松暮。 裴回北樓上,江海窮一顧。 日映千里帆,鴉歸萬家樹。 暫因愜所適,果得損外慮。 庭暗棲閑云,檐香滴甘露。 久迷空寂理,多為繁華故。 永欲投死生,余生豈能誤。
而宋代文學(xué)家蘇東坡在《虎丘寺》寫下“陰風(fēng)生澗壑,古木翳潭井。湛盧誰復(fù)見,秋水光耿耿?!备袊@闔閭墓中殉葬了“湛盧”一類的寶劍之余, 道出了“我來屬無事”,希望“歸田行可請”的遠(yuǎn)離政壇的愿望。此后元、 明、清及近代的文人墨客多有詠虎丘、吊吳王的詩文傳世,其中清代陳鵬年 的一首《重游虎丘》詩,竟被列為“虎丘詩案”,差點(diǎn)丟了腦袋。陳鵬年是清代難得的清官,為此得罪一幫朝廷佞官。在任蘇州知府時,總督葛禮想陷害他,舉其《重游虎丘》詩,以為誹謗圣朝,句句旁注奏劾,遂被摘印下獄, 以死罪論處。其中“代謝已憐金氣盡”一句猶被渲染,認(rèn)為直指清入關(guān)前國號“金”。虧得康熙親自朱批“朕閱其詩,并無干礙”等語,陳鵬年方從死牢中得救。當(dāng)然康熙并非仁慈,而是出于葛禮為廢太子黨羽,不予重用的緣故。
闔閭墓歷經(jīng)二千余年,從各類記載來看,該墓仍保持完好。無論是勾踐 滅了吳國,曾掘墓以泄心頭之怨憤,還是秦始皇、孫權(quán)動用民工掘地三尺, 以求那幾千把傳世名劍,均無功而返,僅留下離奇的神話故事。
1955年修葺虎丘園林時,曾將劍池水抽干,發(fā)現(xiàn)池東巖壁上有明代長州縣令 等官人及唐寅、王鏊石刻二方,說明明正德六年(1511年)冬,劍池干涸,見 吳王墓門,后用土掩之一事。經(jīng)發(fā)掘,劍池北端最狹處發(fā)現(xiàn)一個“人”字形 穴,高約3米,可容單人出入,洞底橫疊三塊石板,最上面一塊已經(jīng)脫位, 斜倚在下面的石板上,為人工所為。此處與春秋戰(zhàn)國洞室墓形制相象,有人估計這里就是墓門。
1978年10月,池水抽干后有人用手摸出洞穴北端底部 石板的厚度約16—18公分。為保護(hù)虎丘塔基,兩次都沒有移動石板、進(jìn)行試掘。闔閭墓是否在里面,這一千古之謎尚未揭開。
1995年4月,在蘇州西北郊真山春秋大墓中出土的文物,經(jīng)有關(guān)專家考證,出土的1.2萬件玉器中的玉飾為“珠襦玉甲”,就是一種“玉衣”。那 么,曾轟動一時,盛行漢代的金縷玉衣其文化也就源于吳國。當(dāng)我們再次面 對虎丘山下闔閭墓時,在“銅槨三重”的里邊,闔閭尸骨上面,可能也會有一件“玉衣”在等待著重見天日。
自古流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民諺,將姑蘇的美麗推崇到了至極, 而蘇東坡一句“至蘇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又將人們到蘇州覓美探勝 的視線,聚焦于虎丘。虎丘,吳王闔閭墓地所在。據(jù)《越絕書》載:吳王闔 閭葬山下,葬經(jīng)三日,金精上揚(yáng),化為白虎蹲踞其上,故名。此后經(jīng)歷春秋 更迭,人文興衰,虎丘的文化層積愈來愈厚,以至游人到此所欣賞、游歷的 除了這里的景色,便是把玩這個厚實(shí)的文化層,反而對闔閭墓淡化了許多。 二千余年來,史書數(shù)次記載掘墓未遂的故事,使闔閭墓反而成了遙遠(yuǎn)的神話 傳說,只有考古學(xué)者,還念念沒忘虎丘山下,劍池深處的闔閭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