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內蒙古自治區(qū)),編號:Ⅷ-112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自治旗
(3)保護單位:鄂倫春自治旗文化館
2、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黑龍江?。?,編號:Ⅷ-112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qū)
(3)保護單位:黑河市愛輝區(qū)文物研究中心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自治旗
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qū)
鄂倫春族獸皮制作技藝是我國北方游獵民族獨特的手工技藝,具有濃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鄂倫春族人世代以游獵為生,長期食獸肉、衣獸皮,在此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極具特點的獸皮手工技藝。鄂倫春族獸皮制作技藝的工藝流程包括皮張采集、鞣皮、拼剪縫合、染色、紋飾、刺繡等,生產的成品按用途可分為服飾、生活用品、宗教用具等類別。
狍皮文化是鄂倫春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獨特文化。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族的狍皮生活用品有被子、大衣、手套、帽、套褲、靴子、荷包、挎包等,這些用品主要用扎刀和其他一些獨特的工具制成。狍皮用品的制作是鄂倫春民族充分利用自身創(chuàng)造的獸皮文化抵御寒冷、保護自己、適應環(huán)境、積極生存的創(chuàng)舉。
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qū)的鄂倫春族人民世代游獵在小興安嶺的深山密林中。鄂倫春人沒有本族文字,獸皮制作技藝及其制品便成了鄂倫春狩獵文化的載體。這是一部沒有文字的史書,其中深刻映現(xiàn)著鄂倫春人的生活觀、審美觀、宗教觀,是認識和探究鄂倫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據,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鄂倫春人的著裝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加之狍皮資源日減,掌握狍皮制作技藝的老工匠相繼謝世,這項寶貴的民族手工技藝瀕臨滅絕,亟待保護和傳承。
鄂倫春族是我國東北地區(qū)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由于生活環(huán)境和習俗的影響,鄂倫春族的人們有用獸皮制作服飾的習俗,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就是鄂倫春民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下產生的獨特文化表現(xiàn)形式。
鄂倫春族狍皮制作技藝是鄂倫春族人以獸肉為食、獸皮為衣的狩獵生產生活方式的反映,他們將狩獵而來的狍子剩下的狍皮廣泛地應用在生產生活之中:狍皮被、狍皮大衣、狍皮手套、狍角帽、套褲、靴子等,特別能夠適用于北方漫長寒冷的冬季和鄂倫春族人終年爬山穿林的游獵生活。
鄂倫春族服裝以袍式為主,不同季節(jié)穿有不同的服裝,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套頭皮帽、皮手套、皮圍裙、皮坎肩等,其制作方法和選料也不同。
冬季穿的皮袍,鄂倫春語“蘇恩”,是用在冬季獵獲的狍皮制作的,此季節(jié)狍皮毛長皮厚,穿著特別保暖。
夏季的衣服是用皮薄、毛短的紅杠子皮制作的,鄂倫春語叫“古拉米”,也有用刮掉毛的狍皮制作的。春秋穿的衣服是用秋季短狍皮制作的,鄂倫春語叫“卡熱莫納”。
皮褲,鄂倫春語“額熱克依”。皮褲多用三張狍皮在秋冬季制成,褲長只到膝蓋下,下半截穿皮套褲。套褲無褲腰和褲襠,只有兩條馬蹄形褲腿,用皮繩栓在褲帶上。
男人狩獵、女人砍柴時都習慣穿上它,既保暖,又可以保護里面的褲子,行動起來也很靈便。男女有別,隨著時代的變化,長短略有變化。
狍頭帽,即狍頭皮帽子,鄂倫春語叫“滅塔哈”,是用完整的狍腦袋皮縫制而成,而且連狍耳、眼、鼻都要保留下來。有的甚至將兩個角也留下來。
戴上這種帽子,既保暖又別致,是男人們最喜歡戴的。這也是鄂倫春服飾中有別于其他少數民族的具有代表性的裝束。戴上這種帽子,可以起偽裝和蒙蔽野獸作用。
另外,鄂倫春人穿的狍皮做的鞋叫“奇哈密”,穿上狍皮制作的襪子叫“道克吐恩”,戴的狍皮手套叫“考胡路”,用狍皮做的被褥叫“納納烏拉”,狍腿皮褥子叫 “喔沙舍克吐恩”。
總之,狍皮制品是鄂倫春人不可或缺的生產生活用品。狍皮制作技藝及制品就成了狩獵文化的傳播載體,這是一部沒有文字的史書,反映出鄂倫春族人的生活觀,審美觀、宗教思想,是研究鄂倫春民族文化的重要依據。
2008年,內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自治旗和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qū)申報的鄂倫春族狍子制作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