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族民歌(科爾沁敘事民歌),編號:Ⅱ-10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
(3)保護單位:通遼市民族歌舞團
2、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編號:Ⅱ-10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
(3)保護單位:鄂爾多斯市群眾藝術館
3、蒙古族民歌(鄂爾多斯古如歌),編號:Ⅱ-10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杭錦旗
(3)保護單位:杭錦旗文化館
4、蒙古族民歌(烏拉特民歌),編號:Ⅱ-105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烏拉特前旗
(3)保護單位:烏拉特前旗文化館
5、蒙古族民歌(阜新東蒙短調民歌),編號:Ⅱ-10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體育旅游服務中心
6、蒙古族民歌(郭爾羅斯蒙古族民歌),編號:Ⅱ-105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3)保護單位: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草原文化館
7、蒙古族民歌(青海?。?,編號:Ⅱ-105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3)保護單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活動中心(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群眾藝術館)
8、蒙古族民歌(新疆溫泉縣蒙古族短調民歌),編號:Ⅱ-105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
9、蒙古族民歌(和碩特民歌),編號:Ⅱ-105
(1)批次/類型:2021年(第五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qū)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
蒙古族長調藝術大師拉蘇榮介紹,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據考證,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烏日汀”為“長久”、“永恒”之意,“哆”為“歌”之意。在相關著作和論文中,也將其直譯為“長歌”、“長調歌”或“草原牧歌”等?!懊晒抛彘L調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種形式,蒙古族民歌分為長調和短調。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字少腔長是其一大特點。
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tài)的現狀,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在畜牧業(yè)生產勞動中創(chuàng)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tǒng)節(jié)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一般為上、下各兩句歌詞,演唱者根據生活積累和對自然的感悟來發(fā)揮,演唱的節(jié)律各不相同;長調歌詞絕大多數內容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和湖泊。
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
同時,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qū)。中蒙兩國聯合申遺的成功,足以顯現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其不可估量的藝術性及世界性的價值。
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申報的“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中國第一次與外國聯合,就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項目。
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長調民歌與草原、與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承載著蒙古民族的歷史,是蒙古民族生產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標志性展示。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區(qū)。
蒙古族長調蒙古語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它的特點為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于敘事,又長于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
中國和蒙古國共同將“蒙古族長調民歌”成功申報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未來的10年里,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保護方面進行合作,共同協(xié)調采取保護措施,把保護工作做得更好。
盡管中國和蒙古國根據本國實際,對其進行了力所能及的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長調民歌整體衰微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對長調民歌所采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護方式遠遠不能應對所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與沖擊。
中國方面提出了與蒙古國聯合,共同將蒙古族長調民歌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蒙古國政府積極回應了中國方面的建議。中蒙兩國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就聯合申報事宜,進行了多次不同層次的溝通、協(xié)商、考察以及聯合文本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終于在聯合國規(guī)定的時間里,完成了繁重而緊張的申報工作。孫家正表示,今后兩國將在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田野調查、研究、保護方法、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密切和有效的聯合行動。
2006年5月,蒙古族長調民歌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10月24日,我國的首顆繞月衛(wèi)星“嫦娥一號”搭載了三十余首歌曲奔赴太空,其中一首就是蒙古族長調民歌《富饒遼闊的阿拉善》。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有內蒙古、衛(wèi)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三種方言。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chuàng)制,13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論男女老少都愛唱歌,他們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為兩大類:禮儀歌和牧歌。禮儀歌用于婚宴等喜慶場合,以歌唱純真的愛情、歌唱英雄、歌唱奪標的賽馬騎手為主要內容。
牧歌多在放牧和搬遷時唱,內容以贊美家鄉(xiāng),狀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節(jié)奏自由,裝飾音多而細膩,并具有較強的朗誦性。歌聲燎亮、曲調悠長。牧歌的歌詞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寫景,情景交融,表現人和大自然的和諧關系。牧歌的節(jié)奏一般是悠長、徐緩、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節(jié)奏。一般情況下,牧歌的上行樂句節(jié)奏是悠長徐緩的;下行樂句則往往采用活躍跳蕩的三連音節(jié)奏。
蒙古歌曲分為兩個主要品種,其一是烏日汀道或稱“長調”,其二是“短調”作為與盛大慶典、節(jié)日儀式有關的表達方式,長調在蒙古社會享有獨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槎Y、喬遷新居、嬰兒降生、馬駒標記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動和宗教節(jié)慶儀式上,都能聽到長調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馬術比賽的狂歡運動會“那達慕”大會上,更能聽到長調。
長調是抒情歌曲,由32種采用大量裝飾音的旋律構成,它贊美美麗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頌父母的愛情、親密的友誼,表達人們對命運的思索。它的特點是:大量使用裝飾音和假聲,悠長持續(xù)的流動性旋律包含著豐富的節(jié)奏變化,極為寬廣的音域和即興創(chuàng)作形式。
上行旋律節(jié)奏緩慢穩(wěn)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潑的三音重復句式,這來自對草原生活步調的模仿。長調的演唱和創(chuàng)作與牧民的田園式生活方式緊密相連,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廣泛延續(xù)的生活方式。
長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紀以來的文學作品中已有記載。直至今日,長調仍保留著豐富的不同地域的風格。蒙古國和中國北部的內蒙古自治區(qū)牧民的社會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中,長調都扮演著主要角色。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jié)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并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jié)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qū)不同而風格各異。
錫林郭勒草原的長調民歌,聲音嘹亮悠長,流行有《小黃馬》、《走馬》等。
呼倫貝爾草原的長調民歌則熱情奔放,有《遼闊草原》、《盜馬姑娘》等。阿拉善地區(qū)的民歌節(jié)奏緩慢,流行有《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辭行》等。
科爾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為主,流行的有《思鄉(xiāng)曲》、《威風矯健的馬、有《翠玲》、《孟陽》等。長調民歌在一些長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據演唱者的情緒自由延長,從旋律風格及唱腔上具有遼闊、豪爽、粗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長調民歌的襯詞均以“嗒咿”、“咿喲”、“咿喲”等。高音的襯詞一般為開口音或半開口音;中音的襯詞較靈活,結尾處的襯詞一般是半開口音或閉口音。
在60年代風靡一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的《贊歌》,以及藝術魅力至今不衰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即是以長調民歌力基礎所創(chuàng)作的。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jié)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jié)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qū)。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
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 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qū)其他農業(yè)和半農半牧區(qū)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
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在蒙古族民歌中,有很多長篇敘事的歌,如著名的《嘎達梅林》,它敘述了英雄嘎達為了蒙古人民的牧場,為了牧人的生存,同達爾罕王和反動軍閥張作霖斗爭的故事。
著名蒙古歌曲有 《嘎達梅林》、《達那巴拉》、《牧歌》、《萬麗》、《金杯》、《森吉德瑪》、《桑塞瑪》、《諾恩吉亞》、《紅酒》、《四?!贰ⅰ蹲唏R》、《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遼闊富饒的阿拉善》等。
蒙古族民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也是蒙古族整個文學藝術的主流?!爸鹚荻印笔敲晒抛鍌鹘y(tǒng)的生活方式,也是游牧文化的基礎。蒙古族民歌乃是最生動、簡便,最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藝術形式,一部蒙古音樂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蒙古民歌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