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shè)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nèi)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cè)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個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橋就是少女身上那條華美的腰帶。五亭橋不但是瘦西湖的標志,也是揚州城的象征;五亭橋聯(lián)系了東方獨具的剛?cè)嶂?,具有獨特的歷史意義,也是讓人們銘記的原因之一。
五亭橋為青條石砌筑,正橋平面呈“工”字形,南北兩引橋下各為半拱,橋墩列四翼,各有三拱,正側(cè)共十五個橋洞;五亭橋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cè)凡十有五;”橋的造型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nèi)彩繪藻井;橋下列四翼,正側(cè)有十五個卷洞,五亭橋五亭臨水而建,重檐下方上圓,西為涌瑞、浮翠,涌瑞為方形重檐,浮翠為方形單檐;東為澄祥、滋香,澄祥為方形重檐。五亭皆綠琉璃瓦頂,亭與亭之間有石梁相連,另龍澤、滋香、浮翠三亭有單孔石橋與石岸相接,珠欄畫棟,亭與橋結(jié)合,形成亭橋,分為五亭,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形成完整的屋面;橋身建成拱卷形,中心橋孔最大,呈大的半圓形,直貫東西,旁邊十二橋孔布置在橋礎(chǔ)三面,可通南北,亦呈小的半圓形,橋階洞則為扇形,可通東西。
截至1991年,五亭橋南北總長57.99米,橋身南北長22.75米橋身東西長18.77米;南引橋長19.09米,上寬6.16米,下寬7.06米;北引橋長16.15米,上下寬6.16米;中亭橋身高5.445米,高10.82米,橋身加中亭高16.245米;角亭橋身高5.035米,角亭高8.943米,橋身加中亭高14.248米;廊橋身高5.305米,廊高5.195米,橋身加廊高10.50米;橋身由3種不同的卷洞聯(lián)系,橋孔共有十五個,中心橋孔跨度為7.13米。
五亭橋的橋墩由12大塊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橋基,橋身由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卷洞組成,空靈的拱頂卷洞配上敦實的橋基,區(qū)區(qū)的五六十米橋上卻有著繁重的工程,當時技術(shù)落后,橋的建設(shè)者靠著純手工組建橋臺橋墩,又在橋上建起五亭,經(jīng)過幾百年還大部分保留至今。
包含在揚州瘦西湖風景區(qū)門票內(nèi),瘦西湖門票旺季100元,淡季60元
瘦西湖西門:旅游專線、5路、11路、39路、40路、50路、81路、107路
瘦西湖東門:旅游專線、旅游觀光線
瘦西湖北門:旅游專線、旅游觀光線、25路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巡鹽御史高恒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五亭橋。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6年),五亭橋毀于兵火。
民國21年(公元1933年),邑人籌資重建五亭橋。
民國22年(公元1934年),五亭橋落成。
1953年至1954年,揚州城建科組織對五亭橋主要柱子陷爛,構(gòu)件下沉進行修繕。
1984年,五亭橋修復橋基。
1989年,揚州市政府對五亭橋28根柱子朽爛現(xiàn)象嚴重的撥??钸M行維修。
1990年,重修五亭橋橋亭,橋為青條石砌筑,正橋平面呈“工”字形,南北兩引橋下各為半拱,橋墩列四翼,各有三拱,正側(cè)共十五個橋洞。
在揚州,民間流傳著一個白蟒護橋的傳說。據(jù)說:在清朝時候,有人見過一條大白蟒,盤旋在白塔上,將頭伸到五亭橋下飲水,老人都說這是神龍。日久天長,時過境遷,人們就漸漸把這件事淡忘了。有一次,一個外地人來揚州瘦西湖游覽,他見到了五亭橋上精美的筒瓦,被迷住了,就對揚州的一個鹽商說:“聽說五亭橋上的瓦可以消災(zāi)降福、護佑萬事吉祥啊?!?/p>
鹽商聽了暗喜,悄悄記在心頭,在一個夜深人靜、月朗風平的晚上,鹽商帶著幾個家人攜長梯,去五亭橋盜瓦。他架好了梯子,親自爬上去,正欲動手取瓦時,突然狂風四起,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鹽商摔倒在地,長梯也被卷走了,家人被風刮得團團亂轉(zhuǎn),拚命抱住橋欄桿,連連磕頭作揖,求老天饒命。
這時一條大白蟒忽然從天而降,蟒身盤在白塔上,張牙舞爪,把頭伸到五亭橋下戲水。白蟒那眼睛如銅鈴般大小,目光直逼著鹽商,鹽商嚇得癱在地上,直打哆嗦。事后,一傳十,十傳百,揚州城老幼皆知有白蟒護著五亭橋,再也沒有人敢動五亭橋上的一磚一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