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闐大行其道之時,也是于闐建筑史上興盛的時期。大大小小的佛寺廟宇、泥塑壁畫遍布于闐各城郭,熱瓦克佛寺就是那一時期寺廟建筑的代表。 熱瓦克佛寺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和田以東的大沙漠中,是一座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筑群。佛塔周圍有一座院落,院墻內外有許多泥塑壁畫,塑像風格與中土迥異,衣飾形態(tài)都帶有鮮明的西亞風格。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于洛浦縣吉亞鄉(xiāng)西北70公里處的沙漠中,離縣城60公里。是和田地區(qū)保存較好的具有犍陀羅風格的佛寺遺址。興衰年代為公元2——10世紀。
是一組以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筑,由正方形的院塔和院外的廟宇組成。寺塔坐北朝南,南端中部和西角有兩個門形缺口,院墻每邊長45米。
東墻外有一小廟,部分墻壁殘存,內壁涂石膏,廟東墻內壁有穹形壁龕,壁上滿刻逐層縮小的穹形紋路,線條規(guī)整流利,據(jù)說曾有立佛在內,此廟現(xiàn)毀壞殆盡。四面院內外壁上均有泥塑佛像殘跡,以西、親墻居多,塑像有些埋在沙丘中,有些裸露于外,有些則毀壞不存。塑像貼地墻壁,系用蘆葦扎成桶狀,然后如果用白膠泥糊出體形,最后用紅膠泥塑出細部。原有彩繪,今基本風化不存。佛高約3米,每隔6、7十厘米即有一尊。在未風化的墻壁上均有壁畫,供養(yǎng)人像,此丘云氣紋和圖案插于佛佝之間,色彩單調,以褚色為主。泥塑佛像有明顯的健陀羅風格的密集流暢,圖案化的裝飾衣紋。
院中為佛塔。塔系土坯砌筑,多處被人挖壞。塔基基本為正方形,高約六、七米,塔身為復缽式,殘高為3米,從殘跡看,不是多層塔。此塔為典型的印度復缽式佛塔
寺院內外散布著紅、黑鈀和少量彩軸陶片,還可見散亂于地面的人骨、泥塑佛像殘體和剪輪五珠銅錢,附近有屋宇建筑的痕跡,但范圍不大。
1901年4月11-18日,斯坦因在熱瓦克發(fā)掘8天,得到一些珍貴文物,測繪了遺址圖,對91尊無法搬走的佛像進行了拍照。斯坦因發(fā)現(xiàn)這些佛像的風格與印度西北部的廟宇里的許多佛像極為相似。
1906年9月,斯坦因又來熱瓦克,發(fā)現(xiàn)泥佛多被本地尋寶者破壞。他又挖掘了不少文物,并核對了1901年的圖紙
1928年,德國人椿克爾大肆挖掘,獲文物6箱,雖一度被和田當局扣留,但后來仍被攜往國外,今存德國不來梅市。
1929年6月12日,我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在考古舒適途中經(jīng)過熱瓦克,后于《塔里木盆地考古記》中略為論及。
1942年,洛浦縣當局發(fā)現(xiàn)此遺址,由縣長周寶成派肉孜阿洪等民工挖掘了寺院墻北,出土涂金塑像3尊,完整泥塑佛像20尊以及五株錢、泥猴、碎古錢、珠子、檀香木等。次年呈報省府,組成古物保管委員會,在和田城舉辦了歷史文物展覽。這批文物的下落不明,其中存于縣政府的2顆佛頭50年代有人看到,后散失。
關于熱瓦克的歷史沿革和興廢年代,史無記載。學者據(jù)出土文物和佛像,壁畫風格,以及以塔為主體的建筑格局推斷為南北朝及唐代所建。熱瓦克佛寺遺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