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崖石嵯峨,挺拔競秀,有題刻二百余處,遍布全山,書法精美,富詩情畫意。以石林園、道山亭、霹靂巖、鄰霄臺、清泠臺、天秀峰,天香臺等處比較密集。有唐李陽冰的篆書,宋程師孟、陳襄、李綱、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題刻80多處,篆、隸、草、行、楷俱全,還有蒙文書刻。尤以李陽冰的《般若臺記》為最著,全刻高5米,寬2米,字徑0.5米,全文24個篆字:“般若臺,大唐大歷七年著作郎兼監(jiān)察御史李貢造、李陽冰書”。在“般若臺”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攝”五個楷書小字,徑5寸,據(jù)《榕城考古略》載:這段題刻與處州的《新驛記》,縉云縣的《城隍記》,浙江麗水的《忘歸臺銘》,世稱“四絕”。原刻在華嚴巖西側(cè),“文革”期間,省氣象臺基建時被毀壞,幸好拓本尚存,1982年在石林區(qū)復制。宋刻多榜書、題名,明清多詩刻。其中明代太監(jiān)的題刻對研究明代太監(jiān),特別是督舶太監(jiān)的活動,具有很高史料價值。此外,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正月二十二日,孟庚宜,李綱等會集長樂臺議事的題名刻,同年,潘正夫刻在霹靂巖的-記述,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李北安所記,正月農(nóng)民起義兵逼福州郡城的敘事刻等,都是史書所未記載的重要史料。在烏山東南側(cè)的石壁上有佛祖造像,依巖鑿就,三佛并列,各自端坐蓮座。中座者高1.25米,螺髻,敞胸,雙手疊置在前身,臉龐豐腴,神態(tài)端莊,衣褶流暢。左右兩尊高各0.9米,敞胸,雙掌合十當胸,狀甚恭謹。佛像背面刻有光芒四射的輪光。
于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州市于山,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一百多段。大都分布在鰲峰頂、戚公祠等處。鰲峰頂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呂文仲題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山南的《南較場演武廳銘》是福州面積最大的崖刻。此外,還有宋代“廓然臺”榜書、明正德督舶太監(jiān)尚春題刻、張煒“平遠臺”榜書和清代官府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蔡牽、朱濆的紀事刻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