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斗宮古窯址,位于有“中國瓷都”之稱的福建省德化縣城東隅的寶美村。1988年1月被國務(wù)院頒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宋元古瓷窯址共17間窯室的窯床,出土了800多件生產(chǎn)工具和670多件完整或殘缺的陶瓷器物。屈斗宮古窯址發(fā)掘的瓷器造型和燒制方法具有明顯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征,它對研究宋元時期的中國民窯體系、瓷業(yè)生產(chǎn)規(guī)模、窯爐結(jié)構(gòu)、燒制工藝、瓷器外銷等都有重要價值,同時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瓷器外銷和宋元時期中外貿(mào)易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屈斗宮德化窯遺址,共發(fā)現(xiàn)窯基3座,均為龍窯,有分室和斜坡兩種。其中斜坡龍窯2座發(fā)現(xiàn)于碗坪侖,均已殘,窯的坡度為10度左右。分室龍窯1座,發(fā)現(xiàn)于屈斗宮,保存較完整。窯順山坡砌建,坡度為12~20度,長57.1米,寬1.4~2.95米,有窯室17間,每室之間有磚砌隔墻,每堵隔墻有通火孔5~8個,窯底兩邊設(shè)有火路溝,窯門為單邊開門,殘存14個,火膛略呈半圓形。
1976年發(fā)掘出土的瓷器和燒制工具8000余件,年代包括北宋、南宋和元代3個時期。
屈斗宮德化窯遺址,出土于碗坪侖下層,以白釉瓷器為主,兼燒黑釉瓷器。器形有碗、盤、碟、洗、缽、壺、瓶、盒等生活用具。裝飾手法有刻花、劃花,以蓮荷、牡丹、云水、蕉葉和纏枝花卉最多。燒制碗、盤類器物主要用支具疊燒方法,燒制盒型器則用塔輪式墊柱,很少用匣缽。
出土于碗坪侖上層。以青釉瓷器為主。有碗、盤、碟、罐、壺、瓶等,其中以形式多樣的荷口瓶和軍持壺最有代表性。窯具主要用匣缽和支圈。
屈斗宮德化窯遺址,出土于屈斗宮窯址。以白釉瓷器為主,坯體較厚。器形有碗、盤、洗、盒、壺、瓶、高足杯等生活用具。裝飾技法均用模印,構(gòu)圖簡單,有梅花、蓮花、菊花、牡丹圖紋和福、壽、卐等文字。
燒制工具有器模、匣缽、三足墊餅、支圈和鐵窯刀等。有的盒蓋上印有“金玉滿堂”,三足墊餅上刻劃八思巴文。其中有一件匣缽底部刻有“丁未年”3字。結(jié)合器物特征推測,屈斗宮窯大約廢棄于元初大德十一年(1307),也有人認為它廢棄于元末至正二十七年(1367)。
德化窯在明至清代除燒造少量青花瓷器外,主要以生產(chǎn)純白瓷而著稱。這種瓷器胎質(zhì)薄,透明度高,造型雅致,紋飾豐富,十分精美。
屈斗宮窯出土的生產(chǎn)工具有印模、制坯轉(zhuǎn)盤、敲匣缽的鐵刀、匣缽墊及各類匣缽等。器物有碗、盤、碟、壺、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余種。瓷器的釉色有近乎影青系統(tǒng)的白釉和一些未經(jīng)燒熟和生燒所形成的灰釉和黃釉,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浮雕等。有的盒蓋上還印有“壽”、“金玉”、“壽山福海”、“長壽新船”等各種吉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