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欏又名樹蕨、蕨樹、水桫欏、刺桫欏、大貫眾、龍骨風、七葉樹,為白堊紀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樹種,是現(xiàn)今僅存的木本藏類植物,極其珍貴。桫欏出現(xiàn)時期距今約三億多年,比恐龍的出現(xiàn)還早一億五千多萬年??铸垳缃^,桫欏獨存,故桫欏又有“活化石”之稱。在2億年前恐龍生活的年代,樹蕨曾遍及世界,高大而繁茂。由于地質(zhì)變遷,絕大多數(shù)已經(jīng)滅,埋在地下成了煤炭,只有極少數(shù)幸存下來。因為它稀有珍貴,被國家列為一類保護植物。
樹蕨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森林中,高3-8米,在南太平洋島嶼的森林中,最高可達20M左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藏類植物。樹藏的樹干呈圓形,有點像椰子樹,葉形如鳳尾,株形婷婷玉立,根細長,無主根,樹上不分樹,有疏刺或布滿六角形的斑紋,中部以上有明顯的變形葉痕交錯排列,深褐色或淺黑色,外面堅硬,且有老葉脫后痕跡,而長的羽狀復葉,向四周伸展,遠看像一把大傘,撐在地面之上;幼苗好似金毛狗脊,形態(tài)幽雅。樹藏沒有花,也不結(jié)果實和種子在它的葉片背面有許多孢子囊群,看起來像一個個黃色小點,里面長著許多孢子,它們就是靠這些孢子繁衍后代的。孢子成熟后隨風飄散,落到土壤中,先萌發(fā)長成一個心臟形的綠色扁平的原葉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腹面生有假根,能獨立生活。在原葉體腹面明端長著頸卵器,在它后斗部生有精子器,所以又稱“配子體”,當精子成熟后,可以借助許多鞭毛在水中游動到頸卵器里,和卵細胞結(jié)合形成合子。合子仍吸收原葉體上的養(yǎng)料,逐漸發(fā)育成胚,后長成一棵新的樹蕨。
生于山地溪傍或疏林中,海拔260-1600米。桫欏為半蔭性樹種,喜溫暖潮濕氣候,喜生長在沖積土中或山谷溪邊林下。氣溫在5-35℃的山區(qū)、壩區(qū)和庭院均可栽培。可地栽,也可盆栽或桶栽,但相對濕度要大。
該種喜生長在山溝的潮濕坡地和溪邊的陽光充足的地方,常數(shù)十株或成百株構(gòu)成優(yōu)勢群落,亦有散生在林緣灌叢之中。桫欏在我國分布很廣,從北緯18.5°-30.5°。最北的記錄為四川鄰水縣,該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地形影響,氣候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偏高約2-4℃,具有冬暖、春旱、夏熱、秋雨、濕度大、云霧多、日照少、干濕季節(jié)明顯等特點。土壤多為酸性。
桫欏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東南亞和日本南部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國北部、緬甸、孟加拉國、錫金、不丹、尼泊爾和印度。
中國分布地福建(福州、閩侯、福清、安溪、長泰、華安、南靖、平和、漳浦、永定)、臺灣(臺北、高雄、新竹、臺中、南投、花蓮、屏東)、廣東(梅州、陽江、陽春、信宜、新興、懷集、高州、連山、恩平、肇慶、英德、陸河、羅浮山)、海南(白沙、瓊中、吊羅山、五指山)、香港、廣西(百色、大苗山、梧州、武鳴、蒼梧、容縣、羅成、龍勝、浦北、德保、金秀)、貴州(荔波、赤水、習水、安龍、望漠、羅甸、貞豐、鎮(zhèn)寧、冊亨)、云南(貢山、福貢、廣南、新平、盈江、滄源)、四川[瀘州(納溪區(qū)護國鎮(zhèn)、上馬鎮(zhèn)、合江縣、古藺縣、敘永縣)、宜賓(翠屏區(qū)、高縣、長寧、江安、屏山、筠連)、自貢、峨眉山、樂山、鄰水、雷波、犍為、雅安、榮縣]、重慶(北碚)、江西(崇義、大余)。
桫欏在深圳市域內(nèi)生長于塘朗山、梧桐山等地。深圳市域共有5種桫欏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桫欏莖干高達6米或更高,直徑10-20厘米,上部有殘存的葉柄,向下密被交織的不定根。葉螺旋狀排列于莖頂端;莖段端和拳卷葉以及葉柄的基部密被鱗片和糠秕狀鱗毛,鱗片暗棕色,有光澤,狹披針形,先端呈褐棕色剛毛狀,兩側(cè)有窄而色淡的嚙齒狀薄邊;葉柄長30-50厘米,通常棕色或上面較淡,連同葉軸和羽軸有刺狀突起,背面兩側(cè)各有一條不連續(xù)的皮孔線,向上延至葉軸。
葉片大,長矩圓形,長1-2米,寬0.4-1.5米,三回羽狀深裂;羽片17-20對,互生,基部一對縮短,長約30厘米,中部羽片長40-50厘米,寬14-18厘米,長矩圓形,二回羽狀深裂;小羽片18-20對,基部小羽片稍縮短,中部的長9-12厘米,寬1.2-1.6厘米,披針形,先端漸尖而有長尾,基部寬楔形,無柄或有短柄,羽狀深裂;裂片18-20對,斜展,基部裂片稍縮短,中部的長約7毫米,寬約4毫米,鐮狀披針形,短尖頭,邊緣有鋸齒;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分裂,基部下側(cè)小脈出自中脈的基部;葉紙質(zhì),干后綠色;羽軸、小羽軸和中脈上面被糙硬毛,下面被灰白色小鱗片。
孢子囊群孢生于側(cè)脈分叉處,靠近中脈,有隔絲,囊托突起,囊群蓋球形,膜質(zhì);囊群蓋球形,薄膜質(zhì),外側(cè)開裂,易破,成熟時反折覆蓋于主脈上面。
孢子成熟期,選擇陰天氣候,在母樹上將側(cè)枝上兩側(cè)的小葉片剪下,晾曬干葉片,孢子與葉片分離,再將葉片和孢子裝入篩內(nèi)篩取孢子粒和黑黃色粉末,將黑黃色粉末和孢子粒一并收存?zhèn)溆谩?/p>
地面溫度在10℃以上時播種,20-25℃是最佳播種期;采用人工撒播,撒播時盡量放低,不要撒播得太高、太快、太重而影響孢子粒生長發(fā)育。
選擇潮濕、半陽、半蔭、透光、背風的山地黃壤土,按四尺開箱,箱四周開好排水溝,深挖并平整箱面,并進行常規(guī)殺菌消毒,在林地中直播時,除草后撒播即可;桫欏喜酸性土壤,宜生長在透氣松酸性腐葉土上,最好選用山林中的腐葉土來栽培??筛鶕?jù)樹體的大小,挖深50-100厘米,60-120厘米見方的坑來移栽。
1米高的樹,要挖60厘米的樹盤,把樹盤外的根全部斷開,深度視根系情況而定。因桫欏無主根,深度不必過深,在須根不多時,一般在30-50厘米之間可以了。挖起后將10厘米以上的羽狀主葉全部剪掉,10厘米以下的2-3個主嫩葉留下。用鮮苔蘚泡水后擠去70%左右的水,將桫欏根部和莖部包好后扎上繩子裝入木箱,箱內(nèi)的空間再用鮮苔蘚填滿就可長途運輸。
將準備好的腐葉土用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按說明書兌水消毒殺菌。樹體和根部也用此法消毒,將坑的底部填上消過毒的腐葉土踩緊。在操作過程中一邊給樹定位,一邊在腐葉土上撒上呋喃丹殺死地下害蟲。栽完后澆透水。桫欏喜高濕環(huán)境,因此應搭架蓋上黑色遮陽網(wǎng),遮去60%以上的直射陽光,冬季還應防霜。桫欏怕干旱,忌水澇,所以樹盤周圍應排水良好。根據(jù)地理環(huán)境情況,每天可對樹莖和樹盤噴霧狀水以保證濕度。30天后3個新主葉就可長大,其他嫩葉也開始萌發(fā)。
桫欏苗期對肥料需求不大,播種后不施肥,在第二次移植時可適當用磷肥作底肥,追肥用農(nóng)家肥和尿素;桫欏苗、樹對水份有嚴格的需求,需要潮濕不澇的土壤環(huán)境,同時也需要半蔭半陽的透光環(huán)境,土壤開箱時四周要開好排水溝,防澇,同時要給水保持土壤濕潤。有機肥,每年可施兩次經(jīng)發(fā)酵的豬牛羊糞,每株樹20-50kg。無機化肥,每年除冬季外均可施用。兩個月施一次復合肥,根據(jù)樹體大小,每次施0.1-1kg。先把樹盤內(nèi)蓋的腐葉土拿去一層,灑上化肥再將腐葉土蓋上澆透水。
桫欏在自然環(huán)境下基本無病害,但經(jīng)過移栽施肥后也有病害產(chǎn)生。只要用甲基托布津和多菌靈,每月對樹體和樹盤噴施一次就可消除病害。害蟲主要有螞蟻和蝸牛,螞蟻可用百樹得或功夫農(nóng)藥噴霧滅殺。蝸牛喜潮濕環(huán)境,主要危害樹體嫩葉和嫩稈,可用農(nóng)藥蝸克星和滅蝸靈等撒在樹盤表面滅殺和人工捕捉。
春夏秋高溫季節(jié)時,防止太陽暴曬和雨水沖刷,搭好遮陽網(wǎng),秋冬春低溫季節(jié)應防低溫凍傷,做好薄膜覆蓋保溫,當幼苗在苗床長到5-10厘米時,進行移栽,規(guī)格按20厘米×15厘米×15厘米密植稀排,幼苗長到20-30厘米時第二次移植的,按50厘米×50厘米稀植。為了使桫欏長得快,除了經(jīng)常向樹盤和樹莖噴水保濕外,還要對羽狀主葉進行修剪。當長出10-12片主葉后,應由下至上剪除多余的老葉殘葉。這樣每日可長出2-3匹主葉,桶栽的每年可長高度10-15厘米,地栽的可長15厘米以上。冬季應防霜凍;噴水時不宜在高溫時進行;不必噴葉面水,特別在高溫時噴葉面水容易使葉片下垂過大和殘缺。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
桫欏瀕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桫欏成年株每年產(chǎn)生孢子數(shù)量多,但死亡也多。在自然界,有幸存活的孢子,從萌發(fā)至形成幼孢子體這一過程,費時達1年以上,濕度、溫度等生態(tài)因子的變化,都可能影響萌發(fā)孢子的生死存亡或延遲以后的發(fā)育進程。桫欏孢子萌發(fā),形成配子體胚胎等過程對環(huán)境要求嚴格,發(fā)育對環(huán)境有嚴重的依賴性,限制了它只能在一定孤立的區(qū)域生棲繁衍,而成年株在周圍5米范圍內(nèi)也限制了生長桫欏幼株,因此適宜生長的區(qū)域更小了。盡管桫欏偶爾也能侵入并幸存在新的森林區(qū)域,但它競爭不過當?shù)匮杆偕L的植物。桫欏是木本生植物,生殖周期很長,生殖過程在離體情況下進行,發(fā)育進程完全受變化的環(huán)境控制,不利于生存發(fā)展。桫欏無完善的根系,很難適應現(xiàn)存變化較大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由于原始森林逐年破壞,桫欏賴以生存的溫暖、潮濕、蔭蔽、水分充足、土層肥厚和排水良好的環(huán)境受到毀壞或消失,桫欏本身也就受到威脅或毀滅。人為直接砍伐,使生長數(shù)年的或幾十年的桫欏毀于一旦,不法分子盜挖盜賣桫欏等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
由于桫欏隨時有滅絕的危險,更由于桫欏對研究蕨類植物進化和地殼演變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所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將桫欏科的全部種類,列入國際瀕危物種保護名錄(紅皮書)中,成為受國際保護的珍稀瀕危物種。由于它是現(xiàn)今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中國早期公布的保護植物名錄,也將桫欏與銀杉、水杉、禿杉、望天樹、珙桐、人參、金花茶等—道,列為受中國國家一級保護的珍貴植物(將桫欏科全部種類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并在貴州赤水和四川自貢建立了桫欏自然保護區(qū),廣東也在五華縣建立了旨在保護桫欏的七目嶂自然保護區(qū)。
科研:由于桫欏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遺性,它對研究物種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區(qū)系具有重要價值,它與恐龍化石并存,在重現(xiàn)恐龍生活時期的古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恐龍興衰,地質(zhì)變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觀賞:桫欏樹形美觀,樹冠猶如巨傘,雖歷經(jīng)滄桑卻萬劫余生,依然莖蒼葉秀,高大挺拔,稱得上是一件藝術(shù)品,園藝觀賞價值極高。
藥用價值:桫欏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藥用。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風濕,強筋骨,清熱止咳。常用來治療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肺熱咳嗽,預防流行性感冒,流腦以及腎炎、水腫、腎虛、腰痛、婦女崩漏,中心積腹痛,蛔蟲、蟯蟲和牛瘟等。外用還可治癬癥。其莖桿髓部含淀粉約27.44%,可提取淀粉代食品,其根狀莖還具清熱解毒等功效。
在約1.8億年前,桫欏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與恐龍一樣,同屬“爬行動物”時代的兩大標志。但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zhì)變遷,地球上的桫欏大都罹難,只有極少數(shù)在被稱為“避難所”的地方才能追尋到它的蹤影。閩南僑鄉(xiāng)南靖縣樂主村旁,有一片亞熱帶雨林。它是中國最小的森林生態(tài)系自然保護區(qū)。為“世界上稀有的多層次季風性亞熱帶原始雨林”。在那里有世上珍稀植物桫欏。桫欏名列中國國家一類8種保護植物之首。新西蘭是桫欏產(chǎn)地之一,它也是新西蘭的國樹,被人們保護著。
該種孢子體生長緩慢,生殖周期較長,孢子萌發(fā)和配子體發(fā)育以及配子的交配都需要溫和而濕潤的環(huán)境。由于森林植被覆蓋面積縮小,現(xiàn)存分布區(qū)內(nèi)生境趨向干燥,致使配子體生殖環(huán)節(jié)受到嚴重妨礙,林下幼株稀少。加之莖干可作藥用和用來栽培附生蘭類,致常被人砍伐,植株日益減少,有的分布點已消失,垂直分布的下限也隨植被的縮小而上升。若不進行保護,將會導致分布區(qū)縮小,以致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