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博物館(殷墟研究院)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qū)小屯村。 地處洹河西岸、殷墟宮殿宗廟遺址與洹河之間的狹長地帶。
殷墟遺址保護區(qū)總面積29.47平方公里。安陽殷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fā)掘和甲骨文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殷墟博物館建于2005年,后隨著殷墟考古成果不斷豐富,原館難以滿足保護展示需要。2024年殷墟博物館新館的建成開放,既是殷墟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總結(jié)和全方位呈現(xiàn),也是新時代殷墟保護利用工作的一個新起點,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
1.探索商文明
探索商文明位于一層,展廳以探索為主題,以殷墟的起點和基石,追溯整個商文明的探索歷程。主線是以重要發(fā)現(xiàn)為線索,探索與殷墟文化同時期的周邊考古學文化發(fā)現(xiàn)及重要收獲,突出殷墟文化的傳播及與其他文化的互動與交流。輔線則是中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形成過程中殷墟的地位與作用,以及中國考古學人才培養(yǎng)的殷墟模式。
2.偉大的商文明
偉大的商文明位于二層,商文明鞏固了以中原為中心的天下體系,形成了后世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版圖。以商王為核心、宗族為單元的組織結(jié)構(gòu),奠定了早期中國“家國同構(gòu)”的基本格局。青銅器蘊含了禮儀與禮制、秩序與地位,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最高成就,是世界青銅文明的杰出代表。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將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其文字體系一脈相承,發(fā)展至今,維系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fā)展,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是真正的中華基因。
商文明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很多方面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承四方匯集文明之趨勢,下啟連續(xù)不斷、多元一體文明之格局,構(gòu)成了中華文明的主根主脈與核心文化基因,奠定了中華文明和東亞文明的基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世界的商文明
世界的商文明位于三層,商文明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成果,具有全球意義青銅器、玉器、甲骨、白陶等商代文物,流散至海外美、日、英、法、德等數(shù)十個國家,被60余家收藏單位保護、研究、利用,商文明傳播至遠。 無數(shù)外籍學者孜孜以求,為保護商代文物、探索商文明的深層內(nèi)涵殫精竭慮,留下大量精彩論述和真知灼見。在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尼羅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邁錫尼文明比較互鑒中,商文明呈現(xiàn)出顯著的東方特色。它歷經(jīng)千年滄桑而延綿不絕,以強大的包容性與創(chuàng)新性,成為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它是現(xiàn)代東亞文明的基礎,更是人類文明多樣性的見證。
殷墟博物館新館在展覽布局方面,聚焦“偉大的商文明”這一主題,設有3個基本陳列、4個專題展覽和1個特色沉浸式數(shù)字展,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 4000 件(套),展陳文物數(shù)量龐大、類型多樣,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貴文物屬于首次亮相。
展覽主題集中于三個主展廳,一樓基本陳列“探索商文明”,以殷墟為中華文明探源的起點和基石,厘清商文明發(fā)展脈絡,重點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二樓基本陳列“偉大的商文明”,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軍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文字、都邑建設等方面的重要成就。三樓基本陳列“世界的商文明”立足國際視野,闡釋商文明的世界意義。
交通信息
11路:殷墟—紗廠(考古文旅小鎮(zhèn))—高鐵站,首末班時間:06:00-20: 00,到紗廠(考古文旅小鎮(zhèn))站下車,向西步行600米即到殷墟博物館
14路:殷墟—紗廠(考古文旅小鎮(zhèn))——安陽工學院站,首未班時間:06:30-20: 00,到紗廠(考古文旅小鎮(zhèn))站下車,向西步行600米即到殷墟博物館。
門票方式
門票:80元
殷墟博物館新館實行預約購票參觀。按照《河南省旅游條例》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對特定對象實行門票免、減票政策:人民教師、18周歲以下未成年人以及全日制大中專學生半價;現(xiàn)役軍人、人民警察、消防救援人員、革命傷殘軍人,身高1.4米以下兒童,60周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持相關證件免費入館。
開放時間
(1)10月-次年6月
全年無休,臨時閉館除外,16: 30停止售票,17:30閉館
8:30-17:30
(2)7月-9月
全年無休,臨時閉館除外,16:30停止售票,17:30閉館
8:30-17:30
建設背景
約3300年前,商王盤庚遷都于殷,商王朝在此傳位8代12王,作為中國商代晚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歷經(jīng)255年。周武王伐紂滅商,殷地逐漸荒蕪,淪為一片廢墟,史稱“殷墟”。
殷墟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記載并經(jīng)甲骨文和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是王朝后期都城遺址,近代以來,考古人員在殷墟發(fā)現(xiàn)中國最早成體系的甲骨文、中國最早的車馬坑遺跡、中國最早的女將軍婦好墓葬、世界上出土最大且最重的青銅器后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使殷墟齊備都市、文字、青銅器三大要素,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甲骨文和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殷墟總共出土了約15萬片甲骨文以及種類豐富的青銅器、玉石器、陶器、骨器等,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建設沿革
殷墟博物館的前身是殷墟博物苑,1987年6月25日動工,當年9月5日第一期工程竣工,9月10日對外開放。2005年4月,殷墟申遺期間成立殷墟王陵遺址管理處。2006年,殷墟博物苑更名為安陽市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管理處。
2005年3月16日,殷墟博物館破土動工。同年9月25日,開館慶典儀式舉行。在殷墟發(fā)掘出土的近600件甲骨片、青銅器、玉器等文物,首次走到了普通觀眾面前,它們被依次擺放在都邑廳、青銅器廳、玉器和甲骨文廳、臨時展廳等4個展廳里。此前這些珍貴出土文物從未公開展覽過。
2019年以來,當?shù)胤e極推進殷墟機構(gòu)改革,成立殷墟管委會代替殷墟管理處承擔殷墟遺址的保護和管理職能,市文旅集團負責殷墟景區(qū)的運營,殷墟管理處更名為殷墟博物館(殷墟研究院)。
2020年11月,殷墟博物館新館開工奠基。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館新館開館。設8個展廳,地上共三層,是首個全景式展現(xiàn)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項目之一。展出青銅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 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貴文物屬于首次亮相。
2024年3月18日起,每日17時30分至20時30分實行夜間開放。
2024年8月,根據(jù)博物館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8月25日10時35分,迎來第100萬個游客。
殷墟博物館
殷墟博物館建于2005年,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為地下一層建筑,高8米;地面以上1米,地面以下7米,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布展面積1800平方米,包括展廳、文物庫房、研究室、報告廳等設施。從平面上看,酷似甲骨文的“洹”字,取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特色:由于殷墟遺址范圍太大,殷墟博物館選擇建于洹河西岸的遺址區(qū)中心地帶。為減少對遺址區(qū)的干擾,設計淡化和隱藏建筑物體量,博物館主體沉入地下,地表用植被覆蓋,使建筑與周圍的環(huán)境地貌渾然一體,維持了殷墟遺址原有的面貌。
殷墟博物館新館
殷墟博物館新館建筑呈現(xiàn)鼎形,矗立在水中央,古銅色的大門上方是甲骨文字大邑商三個字。建筑外觀為青銅飾面幕墻,像一座從商代走來的青銅鼎。殷墟博物館新館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首席總建筑師何鏡堂院士領銜設計。
建筑特色:設計團隊以殷商時期的國之重器“鼎”為設計意向,通過對青銅方鼎元素的抽象、演變,以整體大氣、簡練有力的四方之形為博物館建筑載體,館上面的紋理和圖案是殷墟出土的青銅器文物上的紋理演變而來。新館外觀設計以《詩經(jīng)·商頌》為源,以綠野草臺、鼎立大地、層疊深邃、青銅裝裹為形,以綠色低碳、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模式為要,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內(nèi)涵和考古學意義的“中華之范、文明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