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香(學名:Saruma henryi Oliv.)是馬兜鈴科、馬蹄香屬植物。多年生直立草本,被灰棕色短柔毛,根狀莖粗壯,有多數(shù)細長須根。葉心形,頂端短漸尖,基部心形,兩面和邊緣均被柔毛;雄蕊與花柱近等高,花藥長圓形,藥隔不伸出;心皮大部離生,花柱不明顯,柱頭細小,著生于心皮腹縫線上。蒴果蓇葖狀,成熟時沿腹縫線開裂。種子三角狀倒錐形,背面有細密橫紋。
分布于中國江西、湖北、河南、陜西、甘肅、四川及貴州、湖南、云南、西藏等省。生于海拔600-1600米山谷林下和溝邊草叢中。
根狀莖和根入藥,治胃寒痛、關節(jié)疼痛;鮮葉外用治瘡瘍。馬蹄香屬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也是馬兜鈴科現(xiàn)存最原始的種類,經第四紀冰川作用后在中國的華中及西南少數(shù)?。▍^(qū))殘存下來,在研究植物區(qū)系演化中有重要的意義。
馬蹄香生于土壤潮濕,富含有機質的地方,生長在海拔600-1600米山谷林下和溝邊草叢中。常見于疏林或灌木林下、溪邊、田埂邊。分布于中國云南大部分地區(qū)、江西、湖北、河南、陜西、甘肅、四川及貴州等省,南亞亦有分布。在陜西主要分布于北緯31°42'-34°45',東徑105°46'-111°15'的秦巴山區(qū),見于眉縣太白山。長安縣南五臺,留壩縣紫柏山,山陽、鎮(zhèn)安、旬陽、平利、鎮(zhèn)坪等縣。在垂直分布上,則主要分布于海拔800-1600米的中低海拔地區(qū)。
馬蹄香在陜西秦巴山區(qū)分布區(qū)的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qū)和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qū),年均溫10-16℃,最熱月(7月)均溫23.5-27.5℃,最冷月(1月)均溫-5至3.5℃,≥10℃的積溫3200-4000℃,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多集中在7-9三個月。分布區(qū)氣候的最大特點是夏涼冬冷,濕度大。土壤為山地棕壤,呈微酸性反應。
馬蹄香多生長在自然植被保護比較好的山坡陰面或山谷灌木林下陰濕處、溪旁草叢中,其土壤疏松、肥沃。伴生植物主要有銳齒槲櫟(Quercus aliena var. acutiserrata Maximowicz ex Wenzig)、漆(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 F. A. Barkl.)、泡花樹(Meliosma cuneifolia Franch.)、貓兒屎(Decaisnea insignis (Griffith) J. D. Hooker et Thomson) 、三椏烏藥(Lindera obtusiloba Bl.)、喜陰懸鉤子(Rubus mesogaeus Focke ex Diels)等喬木和灌木種類,草本植物種類主要有兔兒傘(Syneilesis aconitifolia (Bunge) Maxim.)、白花碎米薺(Cardamine leucantha (Tausch) O. E. Schulz)、山麥冬((Liriope spicata (Thunb.) Lour.)、萬壽竹(Disporum cantoniense (Lour.)Merr.)、球藥隔重樓(Paris fargesii Franch.)、秦嶺薹草(Carex diplodon Nelmes)等。馬蹄香長期生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形成喜陰濕、涼爽的生活特性。
馬兜鈴科馬蹄香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芳香,高50-100厘米,被灰棕色短柔毛,根狀莖粗壯,直徑約5毫米;有多數(shù)細長須根。葉互生,心形,長6-15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心形,兩面和邊緣均被柔毛;葉柄長3-12厘米,被毛。
花單生,花梗長2-5.5厘米,被毛;萼片心形,長約10毫米,寬約7毫米;花瓣黃綠色,腎心形,下部合生,上部離生,長約10毫米,寬約8毫米,基部耳狀心形,有爪;雄蕊與花柱近等高,花絲長約2毫米,花藥長圓形,藥隔不伸出;心皮大部離生,花柱不明顯,柱頭細小,胚珠多數(shù),著生于心皮腹縫線上。蒴果蓇葖狀,長約9毫米,成熟時沿腹縫線開裂。種子三角狀倒錐形,長約3毫米,背面有細密橫紋?;ㄆ?-7月。
馬蹄香在每年的3月下旬至4月初開花,此時植物新葉分化、生長較快,花蕾出現(xiàn)的也較快,一株植物的數(shù)個地上分枝上可有2-3朵花同時開放。隨著新葉分化減慢,開花數(shù)減少,到5月底、6月初時,整個植株每次僅有1朵花開放,不再有幾朵花同時開放的現(xiàn)象。到6月底、7月初,植株幾乎不再分化出花蕾。
馬蹄香的繁殖方法為種子繁殖。
組培材料:材料類別頂芽和莖段。
培養(yǎng)條件:誘導生長培養(yǎng)基:⑴MS+6-BA2.0毫克/升+IBA0.2毫克/升+LH800。愈傷組織誘導培養(yǎng)基:⑵MS+6-BA2.0毫克/升+NAA0.5毫克/升。增殖及壯苗培養(yǎng)基:⑶MS+6-BA1.5毫克/升+KT0.5毫克/升+IBA0.2毫克/升。生根培養(yǎng)基:⑷1/2MS+IBA0.1毫克/升(或MS)。所用培養(yǎng)基均加0.8-0.9%瓊脂、3%白砂糖,pH5.6-5.8。培養(yǎng)溫度(20±2)℃,相對濕度65-75%,光照12-14小時/天,光照度為1500-2000勒克斯。
1.無菌材料的獲得:取中國秦嶺(陜西留壩)野生馬蹄香的頂芽和莖段,流水沖洗3-45小時;經75%酒精消毒10-15秒,無菌水沖洗1次,0.2%氯化汞消毒4-5分種,無菌水沖洗3次;分割成0.5-1厘米去葉的帶1個節(jié)的莖段或頂芽,接種于培養(yǎng)基⑴、⑵上,使莖節(jié)部處于培養(yǎng)基表面。培養(yǎng)基⑴中,15天后基部切口處稍膨大呈黑褐色,無明顯愈傷組織產生,頂芽外植體生長較快,幼葉展開,腋芽萌動;莖節(jié)外植體節(jié)上1-2個芽萌動生長;20-30天后產生24個叢生芽,長0.5-1.5厘米;40-50天后產生57個叢生芽,苗高2-3厘米左右。該培養(yǎng)基中產生的芽苗數(shù)多,但苗較纖細。培養(yǎng)基⑵中,15天后基部切口處略膨大,有少量淡綠色愈傷組織產生;35-50天后愈傷組織明顯增生,長至1-1.5厘米左右,并有1-2個不定芽產生。培養(yǎng)基⑴、⑵芽的誘導率均可達100%。
2.增殖培養(yǎng):將培養(yǎng)基⑴中產生的芽或苗分割后,轉接于培養(yǎng)基⑶中,培養(yǎng)15-25天其基部略膨大,并可產生2-4不定芽,同時側芽也開始生長。芽苗生長健壯,葉色濃綠,30-35天后可產生4-6不定芽,多的可達8-10個芽,苗高1.72.5厘米左右。30-35天可繼代培養(yǎng)1次。
生根與移栽:取培養(yǎng)基⑶培養(yǎng)的芽苗轉接于⑷中,20-30天左右其基部可產生1-3條0.5厘米左右長的不定根;30-35天后產生不定根3-5條,長約1.5-3.5厘米,株高可達2.5-3厘米,生根率95%以上。培養(yǎng)30-35天、煉苗3-4天后移栽,于18-22℃下移入沙和腐殖土(1:1)的基質中,澆透水,塑料薄膜適當覆蓋保濕,成活率90%以上。
自Oliver1889年依據(jù)采自湖北房縣的標本發(fā)表馬蹄香并建立馬蹄香屬之后的一百多年以來,關于該屬的分類地位一直存在著爭議。Schmidt依據(jù)馬蹄香屬的花瓣和果實形態(tài)與其它屬顯著不同,主張該屬應作為一個獨立的族一馬蹄香族(Trib. Sarumeae);Gregory依據(jù)難蕊群的結構和子房的位置與細辛屬(Asarum)很相似,認為這兩個屬的親緣關系很近,并主張將二者放在同一個族一細辛族(Trib.Asareae)。
后來,馬金雙對馬兜鈴科的地理分布、分布與分化中心、演化及系統(tǒng)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認為馬蹄香屬應作為一個獨立的族;張遂申等對馬蹄香的營養(yǎng)器官形態(tài)解剖進行了研究,認為馬蹄香屬應歸于細辛族內;李思鋒等首次報道了馬蹄香花粉母細胞的單倍體染色體數(shù)目(n=13)及體細胞的染色體數(shù)目(2n=26)和核型,并對馬兜鈴科各屬的染色體資料進行了比較,認為馬蹄香屬與細辛屬在細胞學特征上反映了比較接近的親緣關系,但從形態(tài)與細胞特征等綜合分析,馬蹄香屬應作為一個獨立的族,并首次指出了細辛亞科的染色體進化趨勢可能是從an=26到2n=24。
2021年,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Ⅱ級。
2013年,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名錄》Ⅱ級——瀕危(EN)。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EN)。
馬蹄香和漢城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原植物主要在是否有地上莖、葉柄是否被毛,花的類型、顏色和果實特征方面有所不同;藥材性狀在形狀、顏色、質地、斷面以及氣味上存在差異;顯微特征在是否檢出油細胞或木纖維群以及橫斷面特征、淀粉粒形態(tài)上有區(qū)別;薄層、高效液相色譜和熒光特征也有明顯差異,并在馬蹄香中檢出馬兜鈴酸A。
藥用價值:馬蹄香的根及根狀莖可入藥,能溫中、散寒,理氣、鎮(zhèn)痛,主治胃寒痛、心前區(qū)痛關節(jié)痛等癥;鮮葉外敷可洽化膿瘡瘍。
科研價值:馬蹄香屬中國特有的單種屬植物,也是馬兜鈴科現(xiàn)存最原始的種類,經第四紀冰川作用后在中國的華中及西南少數(shù)?。▍^(qū))殘存下來,在研究中國種子植物區(qū)系的組成、性質和特點,以及發(fā)生和演變等方面都具重要意義。
觀賞價值:馬蹄香形態(tài)優(yōu)美,耐陰耐濕,在園林上可作為良好的林下地被植物使用,也可作為野生觀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