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薔薇(Rosa multiflora Thunb.),是薔薇科薔薇屬攀援灌木植物,小枝圓柱形,通常無毛,小葉呈倒卵形、長圓形或卵形,有尖銳單鋸齒;圓錐花序,萼片呈披針形,花瓣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花柱結(jié)合成束,稍長于雄蕊;薔薇果近球形,果徑6-8毫米,成熟時為紅褐或紫褐色,有光澤,無毛。野薔薇花期為5-7月,果期為10月。
野薔薇原產(chǎn)中國,在朝鮮和日本亦有分布。野薔薇性強健,喜光,耐半陰,耐寒,耐瘠薄,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最好,在黏重土中亦可生長,適應(yīng)性強,適生在海拔100~800米的平原、丘陵、地邊、溝谷,坡地草從或灌叢等環(huán)境。野薔薇適用種條分株、扦插和壓條繁育等方式實現(xiàn)引種。
野薔薇疏條纖枝、橫斜披展,葉茂花繁、色香四溢,是良好的春季觀花樹種,具備觀賞價值;野薔薇花、枝、根、果可入藥;野薔薇的嫩莖葉富含蛋白質(zhì)、粗纖維、胡蘿卜素、尼克酸、維生素,可作菜肴食用。果實也可以食用。
原產(chǎn)中國,現(xiàn)今廣泛分布于江蘇、山東、河南、浙江、陜西、江西、湖北、廣東、福建等地。
被引種至世界各地,如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歐洲的英國、法國,南美洲的阿根廷,大洋洲的新西蘭,南亞的印度等。
野薔薇適生海拔100-800米的平原、丘、地邊、溝谷、坡地草從或灌叢。
小枝圓柱形,通常無毛,有短、粗稍彎曲皮束。
小葉5-9枚,近花序的小葉有時是3枚;葉片連葉柄長5-10厘米;小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厘米,寬0.8-2.8厘米,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尖銳單鋸齒,稀混有重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柔毛;小葉柄和葉軸有柔毛或無毛,有散生腺毛;托葉篦齒狀,大部貼生于葉柄,邊緣有或無腺毛。
花多朵,排成圓錐狀花序,花梗長1.5-2.5厘米,無毛或有腺毛,有時基部有篦齒狀小苞片;花直徑1.5-2厘米,萼片披針形,有時中部具2個線形裂片,外面無毛,內(nèi)面有柔毛;花瓣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花柱結(jié)合成束,無毛,比雄蕊稍長。
果近球形,直徑6-8毫米,紅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澤,無毛,萼片脫落。
野薔薇為喜光的植物,適應(yīng)性強。
喜歡溫暖的氣候條件,但也有較強的耐寒能力,適宜野薔薇生長的溫度為16-28℃,可耐-15℃的低溫。
野薔薇為喜光的植物,在陽光比較充足的環(huán)境中才能正常生長或生長良好,而在蔭蔽環(huán)境中,則生長不正常,甚至死亡。為保證其生長良好,每天需要接受不少于4小時的光照條件,最好是能夠達到全日照。特別是開花前溫度適宜,陽光充足的情況下,可促進薔薇開花多、花形大、花色鮮艷。
保持土壤濕潤,但忌低注積水。
對土壤要求不嚴,野薔薇的需肥量大,耐瘠能力也較強,在黏重土上也可正常生長,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最佳。
野薔薇的定植時間一般選擇在秋季,即11月份的中、下旬進行。單株定植需要定好位置,群植時可按照200×200厘米的株行距挖穴,每穴直徑70-80厘米,深度60-70厘米。種植前先施入干雜肥,回填部分熟土,踩實土壤,然后將帶土的植株植入,再填土壓實,澆1次透水,入冬前應(yīng)當再澆1次水。
春季要經(jīng)常澆水,如果受旱,會使開花量大大減少。生長期間要適當施用追肥,可以施用腐熟的有機液體肥料,適當加入磷、鉀肥,每10-l5天左右追施1次肥料。秋季落葉后,應(yīng)當在離植株周圍60-80厘米的地方挖深溝施人干雜肥或廄肥等。
在野薔薇栽培的管理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種植野薔薇的土壤雨季不能積水,要注意排水防澇。
(2)入冬前要灌足、灌透冬水,以保持土溫和滿足野薔薇冬季對水分的需求。
盆栽薔薇通常當年11月或第2年3-4月份上盆,栽培容器宜大一些,便于根系伸展,移栽時先將根系稍作整理(剪掉受傷或過長的根)而后定植,定植深度宜淺,根莖部留出土面,而后澆足水。
春季長出新芽后作適當疏芽,疏掉發(fā)育不良或過密的芽,保留健壯芽。整枝、整形一年中至少進行2次。第1次在春、夏花結(jié)束以后,大約在7-8月。第2次是在秋花后的12月或次年的3月。疏枝的原則:去弱、病枝,留強、健枝,去密成稀,使留存的枝條分布均勻,占有合理的空間。剪梢:盆栽薔薇花后需剪梢。
野薔薇的繁殖可用播種、扦插或壓條法。由于其變種、變型多不結(jié)實,即使有種子也不易保持原有性狀。因此,除雜交育種采用播種繁殖外,一般都采用扦插或壓條等方式。
野薔薇的種子通常在花后結(jié)出的果實中。等到果實成熟,變得飽滿且有明顯紅色時收集種子。播種前,可以將種子浸泡在溫水中12小時左右。準備一個適合播種的花盆或種植箱,底部放排水性較好的石子或沙子作為排水層。將混合好的育苗土倒入花盆中,表面稍微壓實,然后播種,將種子均勻撒在土壤表面上,再以薄土覆蓋,使用噴水器或水龍頭小噴水,以免沖走種子。播種后,可以使用透明的塑料薄膜或玻璃板覆蓋在花盆或種植箱上,以保持濕潤,提高播種率,但不要過度澆水,以免爛根。播種區(qū)域應(yīng)該放在光照充足和通風(fēng)良好的地方。播種后的14-21天內(nèi),種子發(fā)芽。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根據(jù)需要進行適當施肥。當幼苗長到適當高度時,可以將其移栽到較大的花盆或戶外土壤中。
野薔薇分株繁育,即是將野薔薇的根、莖基部長出的小分枝與母株相連的地方切斷,然后分別栽植在肥沃的沙壤土中,通過澆水、施入肥料,使之長成獨立的新植株的繁殖方法。此法簡單易行,成活快,當年幼苗可達70-80厘米。
扦插繁育,即將野薔薇的枝條插入優(yōu)良沙壤土或者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之后即可栽種,使之成為獨立的新植株,扦插繁育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如果人為控制溫度條件,一年四季均可扦插。自然條件下,則以春3-4月秋9-10月溫度為宜。扦插后要切實注意使扦插基質(zhì)保持濕潤狀態(tài),但也不可過濕,否則易引起腐爛。
野薔薇壓條繁殖時間一般選擇在4-5月份的晴天或無雨的陰天進行。選取1-2年生粗壯的枝條,將其拉彎后能埋入土壤的彎曲部位,用刀將皮層環(huán)割或割傷,在植株的周圍挖一條10-12厘米的淺溝,將枝條割傷部分埋入土內(nèi),并固定枝條,然后回填疏松濕潤的菜園土,將土面壅成饅頭狀。以后經(jīng)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促進壓條生根。秋季可根據(jù)壓條苗的長勢情況,切離母株另行栽培。
野薔薇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和黑斑病,主要蟲害是蚜蟲和刺蛾等。
白粉病一般在3月至4月初出現(xiàn)發(fā)病中心,4月中旬后隨氣溫逐漸回升,病株率迅速增加,在適宜的條件下導(dǎo)致大流行。防治技術(shù)包括:一是農(nóng)業(yè)措施,種植抗病品種。二是合理密植,合理施肥。三是藥劑噴布防治。具體操作為:9月,在苗發(fā)病重的地塊,可藥劑拌種;在秋季或春季,田間發(fā)病率3%~5%時(成株期調(diào)查以旗葉到旗葉下2葉計算發(fā)病率),適量噴灑粉銹寧或病蟲靈等藥劑進行防治。
黑斑病是野薔薇上的主要病害,葉、葉柄、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但主要危害葉片。癥狀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發(fā)病初期葉表面出現(xiàn)紅褐色至紫褐色小點,逐漸擴大成圓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邊緣呈放射狀,病斑直徑3-14毫米。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嚴重時植株下部葉片枯黃,早期落葉,導(dǎo)致個別枝條枯死。另一種是葉片上出現(xiàn)褐色至暗褐色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輪紋斑,其上生長黑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嚴重時,葉片早落,影響生長。
黑斑病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在枯枝或土壤中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開始侵染發(fā)病,7~9月為發(fā)病盛期。分生孢子借風(fēng)、雨或昆蟲傳播、擴大再侵染。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條件,降雨早而多的年份,發(fā)病早而重。種植處低洼積水、通風(fēng)不良、光照不足,肥水不當?shù)纫蛩鼐菀字虏 ?/p>
防治技術(shù)包括:選用優(yōu)良抗病品種;9~10月后清除枯枝、落葉,及時燒毀。11~12月,加強栽培管理,注意整形修剪,通風(fēng)透光。次年3-4月,新葉展開時,可噴菌靈可濕性粉劑、白菌清、代森鋅。
蚜蟲防治應(yīng)利用各種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動。消滅蚜蟲,一是要從花卉越冬期開始,在蚜害最嚴重的4-6月或9-10月進行。二是對新引進的花種、花苗,應(yīng)嚴格檢查,防止外地新害蟲的侵入,對土壤及舊花盆進行消毒,以殺死殘留的蟲卵。三是結(jié)合修剪,將蚜蟲棲居或蟲卵潛伏過的殘花、病枯枝葉徹底清除,集中燒毀。四是選用抗病蟲品種,減輕蚜蟲危害。五是發(fā)現(xiàn)少量蚜蟲時,可用毛筆蘸水刷凈,或?qū)⑴杌▋A斜放于自來水下旋轉(zhuǎn)沖洗,有條件的還可利用瓢蟲,草蛉等天敵進行防治。六是發(fā)現(xiàn)大量蚜蟲時,應(yīng)及時隔離,并立即選用藥物或土法消滅蟲害。
河南省平頂山市1年發(fā)生1代,長江下游地區(qū)2代,少數(shù)3代。均以老熟幼蟲在樹下3~6厘米土層內(nèi)結(jié)繭以前蛹越冬。1代區(qū)5月中旬開始化蛹,6月上旬開始羽化、產(chǎn)卵,發(fā)生期不整齊,6月中旬-8月上旬均可見初孵幼蟲,8月為害最重,8月下旬開始陸續(xù)老熟入土結(jié)繭越冬。2~3代區(qū)4月中旬開始化蛹,5月中旬~6月上旬羽化。第1代幼蟲發(fā)生期為5月下旬~7月中旬。第2代幼蟲發(fā)生期為7月下旬~9月中旬。第3代幼蟲發(fā)生期為9月上旬~10月。以末代老熟幼蟲入土結(jié)繭越冬。成蟲多在黃昏羽化出土,晝伏夜出,羽化后即可交配,2天后產(chǎn)卵,多散產(chǎn)于葉面上。卵期7天左右。幼蟲共8齡,6齡起可食全葉,老熟多夜間下樹入土結(jié)繭。
防治方法為2-3月時,挖除樹基四周土壤中的蟲繭,減少蟲源。同時,在幼蟲盛發(fā)期(即9-10月),可噴灑敵敵畏乳油、甲維鹽、或苦參堿、來福靈乳油。
化石表明,當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qū)的薔薇,是在6000萬年以前從亞洲傳播開去的。早先在北美洲發(fā)現(xiàn)的薔薇葉片化石是漸新世的化石,距今已有4000萬年以上。近年在中國撫順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薔薇葉片化石屬始新時期,要比北美發(fā)現(xiàn)的化石早1500萬年左右,因而可以說薔薇的故鄉(xiāng)在亞洲,在中國。
到了20世紀,大量植物的歸屬已有了科學(xué)的分類,芮德(AI-fred Rehder,1863~1949)曾整理了大量喬灌木資料,在1927年發(fā)表了《栽培喬灌木手冊》,這本書中就有中國的薔薇,并曾由董伯格(C.P.Thunberg,1743~1828)定了拉丁學(xué)名為Rosa multifloraThunb。1985年中國《中國植物志》第三十七卷問世,清楚地描述了薔薇的形態(tài),中國科學(xué)院院士、植物分類學(xué)家、園藝學(xué)家俞德浚教授將它定名為“野薔薇”。不能說中國古代的薔薇就是野薔薇,可野薔薇(Rosa multiflora)這個種應(yīng)在當時“薔薇”指陳范圍之內(nèi)。
野薔薇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原名營實薔蘼?!睹t(yī)別錄》名薔薇?!侗静菥V目》收載果實、根、葉等人藥,曰:“此草蔓柔靡,依墻援而生,故名墻靡?!庇衷唬骸按撼槟坜乳L則成叢似蔓,而莖硬多刺。小葉尖薄者有細齒。四、五月開花,四出,黃心,有白色、粉紅二者。結(jié)子成簇,生青熟紅。其核有白毛,如金櫻子核,八月采之。”
《本草綱目拾遺》《全國中草藥匯編》《新華本草綱要》對野薔薇的藥用價值進行了記載。
野薔薇疏條纖枝、橫斜披展、葉茂花繁、色香四溢,是良好的春季觀花樹種。適用于花架、長廊、粉墻、門側(cè)、假山石壁的垂直綠化,對有毒氣體的抗性強。
野薔薇花、枝、根、果等均可入藥。
薔薇花(白殘花):味苦、澀,性涼。歸胃、肝經(jīng)。清暑,和胃,活血止血,解毒。主治暑熱煩渴,胃脘脹悶,吐血,口瘡,癰癤,月經(jīng)不調(diào)。
薔薇露:取薔薇花瓣,揀凈,用蒸餾法蒸取。味甘,性微溫。歸肺,胃經(jīng)。溫中行氣,主治胃脘不舒,胸膈郁氣,口瘡,消渴。
營實(薔薇子):味酸,性涼。歸肝、腎、胃經(jīng)。清熱解毒,祛風(fēng)活血,利水消腫。主治瘡癰腫毒,風(fēng)濕痹痛,關(guān)節(jié)不利,月經(jīng)不調(diào),水腫,小便不利。
薔薇葉:味甘,性涼。清熱消腫,主治瘡癤,禿發(fā)。
薔薇枝:甘,涼。清熱消腫。生發(fā)。用于瘡癤、禿發(fā)。
薔薇根:昧苦、澀,性涼。歸脾、胃、腎經(jīng)。清熱解毒,祛風(fēng)除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固精縮尿,消骨鯁。主治瘡癰腫毒,燙傷,口瘡,痔血,鼻衄,關(guān)節(jié)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久痢不愈,遺尿,尿頻,白帶過多,子官脫垂,骨鯁。
野薔薇嫩莖葉富含蛋白質(zhì)、粗纖維、胡蘿卜素、尼克酸、維生素,可作菜肴食用。果實也可以食用,味道甜酸,秋季采收,以半青半紅未成熟時為佳。
野薔薇花具有詩人般的氣質(zhì),因此它的花語是“浪漫”。野薔薇習(xí)性強健,也寓意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