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為古蜀國所在地,傳因蜀王逝世、蜀冢存此而冠名,漢時置縣,中興于明代,繁華于清朝中末,續(xù)寫的是漢江黃金水道上的傳奇。鎮(zhèn)因商而興,有“八大字號”、“六十九家商鋪”鬧紅蜀河之說。集鎮(zhèn)位于蜀河、漢江兩水交匯處,原為兩省三縣交通樞紐(北上關隴,南下湘鄂,西達川渝,東進中原)及漢江上游黃金水道上的商貿重鎮(zhèn),歷來帆檣林立,商賈云集,商貿發(fā)達,且江河交匯形似漢口,古稱“小漢口”。民國末年,群雄四起,逐鹿陜南,特別是-統(tǒng)治期間在蜀河設兵站、起岢捐,對商業(yè)影響極大,一時間商業(yè)凋敝,各大商戶紛紛外遷,以避戰(zhàn)亂,僅留青磚黑瓦向人們訴說著昔日輝煌的歲月!時至今日,繁華遠去,但留下了大量文化積淀,人們游走在鎮(zhèn)中,看著眼前恢弘的建筑,仿佛當年盛世依舊。
黃州館原名帝主宮,為黃州客商聚居的會館,位于蜀河街后坡,坐西向東,背依山坡,南傍漢江,面向蜀河,俯瞰蜀河老街。自前向后作臺階式上升,分別建有門樓、樂樓、拜殿和正殿。建筑雖是分期造作,但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層次分明,風格統(tǒng)一諧調。黃州館為傳統(tǒng)宮殿式格局,并具有濃厚的南派建筑風格,全部殿宇均為清代磚木結構建筑,旖旎美觀,且不失莊重大方。
正殿
正殿面闊11.65米,進深7.69米硬山式屋頂。左側山墻有石碑一通,記錄依次修建的經過,字跡清晰,保存完好。
拜殿
下幾步臺階便是拜殿,其面闊與正殿相同,進深8.2米,檐柱高6.2米,中柱高8.3米,也是硬山式屋頂。正殿與拜殿之間右側封墻上嵌有三通石碑,記錄著修建黃州館捐贈善款的情況。
樂樓
拜殿正對面是樂樓,樓為高臺建筑,形式為重檐樓閣,樓頂為歇山式屋頂。正脊正中鑲嵌瓷瓶,兩端安有鴟吻,岔脊上用灰泥作漢文裝飾,翹角作45度生起。樓上有金匾一幅,楷書“鳴盛樓”三字,字徑約70厘米,書法嚴謹俊逸,相傳為武昌一狀元手跡。樂樓門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裝飾,兩側柱頂各有一只鳳凰木雕,栩栩如生。樂樓前臺沒有山墻,便于觀眾從正面、側面觀看演出。整個樂樓上下錯落有致,翼角重疊,構思巧妙,制作精巧。黃州館門樓與樂樓相連,實際上為樂樓后墻的隨墻門。
位于蜀河鎮(zhèn)古渡口上崖,坐西向東,北依山坡,據殘碑推斷,該廟建筑年代不晚于乾隆年間,其雖名為廟實為船幫會館,因其內供奉船工始祖楊四爺,故取名“楊泗廟”。
旬陽汽車站坐班車至蜀河鎮(zhèn)。
十天高速→雙河收費站→冷厚路→福蘭線→G316→蜀小路→蜀河鎮(zhèn)
蜀河鎮(zhèn)地處旬陽縣東部,東接仙河鎮(zhèn)和湖北省鄖西縣景陽鄉(xiāng),南交白河縣,西連棕溪鎮(zhèn)、關口鎮(zhèn),北與雙河鎮(zhèn)為鄰。轄區(qū)東西最大距離15.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4.2千米。
蜀河鎮(zhèn)地處秦巴山地,地勢兩邊高中間低。境內地形以中山和淺丘河谷為主。主要山脈有大巴山、南羊山。最高峰焦山寨海拔1186.9米,最低點漢江河灘。
蜀河鎮(zhèn)氣候屬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5.5℃,極端最低氣溫-20.2℃,極端最高氣溫43.1℃。年平均降水量84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10月。
蜀河鎮(zhèn)境內河道屬于長江流域漢江水系。主要河流漢江,境內流長8.4千米;其主要支流蜀河、小水河、沙溝3條,境內總長35.1千米。
蜀河的飲食文化也很豐富多彩,各種小吃遍布街頭,有名的有回民的羊肉包子、羊肉火燒,還有肉包子、菜包子、鍋盔、鍋貼、涼粉、涼面、甜酒、油條、麻花、芝麻糖等。還有最有名的蜀河八大件。據說“八大件”是陜南旬河沿岸的一種鄉(xiāng)村飲食形式,但這都是個美麗的傳說。全套的蜀河八大件為八涼八熱,八葷八素。開席便有八個涼菜,四葷四素,中間置一拌涼菜的大盤,將涼菜適量放入中間空盤,再將調好的拌菜汁子澆上,攪拌均勻便可食用,稱之為和菜。四素一般以時令菜蔬搭配,或青、或黃、或綠、或白,顏色較清爽,四葷多以牛肉、動物肝臟等雜碎入品,顏色較為深沉。熱菜共八道,也是四葷四素,但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八個四葷四素的熱菜分為四湯四炒。
蜀河是千年文明古鎮(zhèn),文化藝術深遂,群眾愛好廣泛,雙彩車、二黃漢調傳承弘揚。黃州館的大舞臺鳴盛樓已成為蜀河的常用演藝舞臺。蜀河政府與文化大院、老年活動中心等的聯(lián)誼晚會常在這里上演。不僅如此,每年蜀河在元宵前后會舉行燈會,正月十三出燈,十六收燈。有蜀河特有的社火“燒獅子”,分一公一母,顏色為一黑一紅兩只獅子。人們用自制的“哧花子”噴出的煙花燒獅子,遠看就像一片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