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周本紀》載:周祖不窋為黃帝苗裔。帝窋媾孫,后稷姬棄之子。禹夏之世,繼為農官。太康政衰,不帶因失官來慶陽一帶,興利除弊,利物仕民,務耕課桑,筑屋營城,內修禮義,外睦八荒,帶瘁以歿,葬于慶城東山之巔。其子鞠陶、孫公劉,承前啟后,務本納賢,勸農桑,重畜牧,尚武備,崇節(jié)禮,使民殷物豐,四方福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武王龍飛,尊不窋為周祖建周諦行宮于慶城,歲時諦祭。數干年來,歷代王朝顯宦,遷客騷人,為報本溯源,吊古覽勝,或建廟立碑,定禮奉祀,或撫今追昔,感懷吟唱,雖幾經滄桑,而人心不泯,積之愈久,仰之彌深。為弘揚古風,承傳美德,內遂民愿外結僑情,1992年慶城縣委、縣政府決定重建周祖陵,后經省林業(yè)廳核批,列為省級園林基地,定名為"周祖陵森林公園"。園內已建成周祖大殿、周王殿、碑亭、八卦亭、覽鳳亭、周圣祖牌坊、周祖陵碑、重修記碑、周祖大殿碑、周代世系圖碑、周祖姓氏演變碑、名人題詞碑、歧伯大殿、10大名醫(yī)祠等旅游景觀。
位于周祖陵森林公園內。慶城是國醫(yī)鼻祖岐伯的故里,黃帝與岐伯論道著《黃帝內經》傳承于世。為了弘揚傳統中醫(yī)藥文化,慶城縣實施了岐伯圣景工程,建有岐伯雕塑、《黃帝內經》千家碑林、中醫(yī)藥文化景墻、濟世閣、國家軒、岐伯大殿、名醫(yī)閣等景觀,其中千家碑林征集了包括沈鵬,張海在內的全國知名書法家1088位,分段書寫《黃帝內經》原文。以專業(yè)碑林的形式展示岐黃文化。
景區(qū)在建設上主要突出了五谷、五果、五菜、五花、五藥為主的五福臨門,以田間小道、循環(huán)利用的潺潺流水,以因地制宜的樹種大全,以多彩多姿的隴東民俗,以體驗享樂的農家樂園五大特色?,F已建成了主干道路、盤旋路、祭壇、祭祀廣場、二十四節(jié)氣柱、岐黃中醫(yī)博物館、作坊街、展覽館、風情廣場等主要建筑,已成為集祭祀、體驗、感受、觀光、娛樂于一體的旅游景區(qū)。
周先祖不窋為尊崇父愿、傳承農耕、不顧年邁體弱,毅然率族,千里迢迢來到慶城,教民稼穡,務耕課桑,是謂最大的孝敬。他的兒子鞠陶以孝聞名,父親去世后,曾在周祖陵山為父守孝三年,被當地稱為“慶陽孝子第一人”。為了弘揚周先祖這種“父慈子孝”,廣敬博愛,無我忘私的美德,景區(qū)在孝道文化景區(qū)建設了二十四孝館,邑孝館、忤逆館,共雕塑各種故事情節(jié)50組,刻畫各種人物150多人。
市區(qū)乘坐15路公交車可到。
慶陽市區(qū)→解放西路→北大街→環(huán)江大道→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