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戰(zhàn)爭史》是德國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ゑT·席勒創(chuàng)作的歷史著作,1792年首次出版。
《三十年戰(zhàn)爭史》主要描寫了1618年至1648年歐洲歷史上的首次大規(guī)模國際戰(zhàn)爭和其中的德意志民族英雄,并著力展示了三位當時的風云人物——斐迪南二世、瓦倫斯泰和古斯塔夫二世。作者認為這場由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zhàn)演變而成的國際戰(zhàn)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以及宗教糾紛劇化的產物。
《三十年戰(zhàn)爭史》不僅占有席勒歷史研究的絕大部分光彩,還全面體現了席勒開創(chuàng)的新歷史研究的進步觀。
《三十年戰(zhàn)爭史》主要描寫了1618年至1648年歐洲歷史上的首次大規(guī)模國際戰(zhàn)爭及其發(fā)生原因,探討了德意志民族英雄的問題,是席勒唯一一部寫作完成的歷史著作?!度陸?zhàn)爭史》共分五章,沒有標題,用簡練的筆觸描寫了三位當時的風云人物——斐迪南二世,瓦倫斯泰和古斯塔夫二世的故事。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zhàn)爭給德意志蘭帶來極為悲慘的結局,經濟的極度凋敝和政治的極度分崩離析(德意志蘭分裂為314個邦和1475個騎士莊園領,均擁有獨立的主權,皇權有名無實,盛行諸侯小邦專制主義統治),在一個世紀后不僅未見改善,有的反而變本加厲了。由于德意志蘭經濟的復蘇和許多邦國出現開明君主專制改革,“狂飆突進”運動的光輝,到1780年代中期開始消退。除很少數人還堅持其激進文學立場外,大部分人都開始轉向“溫和”或浪漫主義。席勒日益感到對改變德國社會現實的無奈,想重新摸索改造德國鄙陋社會的道路。1787年席勒來到魏瑪,毅然放下文藝寫作,一頭栽入歷史學的學習和研究,進而學習和研究歷史哲學與美學。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澄清和認清德意志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疑惑和問題。從1787至1795年間,席勒專心致志地用了7年時間從事學者生涯,研究歷史和歷史哲學,寫出許多歷史和美學著作,其中包括《三十年戰(zhàn)爭史》。
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ゑT·席勒(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德國浪漫主義詩人、劇作家和美學家,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773年,席勒被迫選入公爵設立的“軍事植物學校”。1781年出版《強盜》,1782年《強盜》演出引起轟動,9月22日在朋友的幫助下席勒逃出部隊,擺脫了公爵對他寫作的限制,匿居在鄉(xiāng)村進行寫作,完成《陰謀與愛情》、《歡樂頌》等作品。此后,席勒的創(chuàng)作由狂飆突進轉入古典主義。1788~1795年,在魏瑪研究歷史和康德哲學。由于《尼德蘭獨立史》一書影響較大,1789年,經魏瑪樞密大臣歌德介紹,席勒被任命為耶拿大學歷史副教授。1795~1805年期間,席勒創(chuàng)辦了《季節(jié)女神》雜志,先后完成《華倫斯坦》、《威廉退爾》等著作。1805年,貧病一生的席勒病逝。
《三十年戰(zhàn)爭史》基于這樣的事實背景:德意志蘭政治上的分崩離析,是造成德意志民族深重災難的根本原因。在席勒看來,德國內部諸侯間的宗教戰(zhàn)爭,歐洲外部國家的入侵和在德意志大地上的橫行,新興德意志民族成長的困難,根源也無一不在德國政治上的分崩離析。凡是有利于德國的統一,包括加強皇權,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振興,以及改革和崛起都會受到席勒的同情、支持和贊賞。席勒在《三十年戰(zhàn)爭史》中同情和贊揚波希米亞(捷克),反對奧地利哈布斯堡宗主國的民族起義,同情和支持許多德意志城市居民保家衛(wèi)城的英勇抗擊行為。席勒幾乎通篇都在不斷提醒讀者,遭到戰(zhàn)爭雙方蹂躪最烈的莫過于廣大農民,他們真的處在無法生存的地步。在席勒的筆下,德意志蘭在三十年戰(zhàn)爭中的出路有兩處,一處是廣大人民普遍要求和平的愿望與呼聲,終于使戰(zhàn)爭不能夠繼續(xù)打下去。另一處是希望點燃戰(zhàn)爭之火的大小暴君,認清戰(zhàn)爭的罪咎,從一名“人類的壓迫者、和平的敵人、各族人民的禍根”回歸到一名“正義的朋友”。
《三十年戰(zhàn)爭史》中席勒對斐迪南二世、古斯塔夫·阿道夫和瓦倫斯泰傾注了較重的筆墨。在他看來,這三位大人物雖然在當時叱咤風云,但都不是能拯救德意志民族的英雄。斐迪南二世雖然有做一名明君,但他并沒有為德意志做出什么福祉。對于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席勒一針見血地指出,作為瑞典的國王,他侵入德意志的真正目的不外乎是防止德意志的崛起,希望用武力實現對德意志的控制。因此,阿道夫的陣亡對瑞典而言是不幸的,但對德意志而言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情。瓦倫斯泰的舉動雖然符合德意志人民的愿望,但其最終目的不過是為了自己奪權篡位。因此席勒并不認為這三位大人物是英雄人物。
法國歷史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席勒在他的《三十年戰(zhàn)爭史》中準確地提出,16世紀偉大的宗教改革讓互不知曉的各國人民突然相互接近,并且通過嶄新的共同信仰緊密團結在一起。